顯示具有 fil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il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03/09

變形金剛2 金酸莓獎最爛劇本得獎感言

第30屆金酸莓獎公佈得獎名單, 狂賀變形金剛2 勇奪最爛影片、最爛導演、最爛劇本三項大獎!

三位編劇 Bob Orci、Alex Kurtzman、Ehren Kruger 在 TrekMovie 發表了得獎感言

Bob: I’d like to thank my partners Alex and Ehren who really lead the way on this one.

Alex: I wouldn’t be in a position to receive this award without Ehren and Bob. They really deserve most of the credit.

Ehren: As you know, Bob and Alex were the experts on this movie having written the first one, and I was just lucky to be able to be a part of this award winning team.

Bob: 我要謝謝我的搭擋 Alex 和 Ehren,因為都是他們主導這個劇本。

Alex: 如果不是 Ehren 和 Bob 我也不可能得獎。大部分都是他們的功勞。

Ehren: 你也知道 Bob 和 Alex 才是專家,因為第一集就是他們寫的。
我只是僥倖能加入這個得獎的團隊而已。

XDDDDDD


2009/10/28

Dance on film :大家一起來跳舞

雪梨舉辦了名為 Dance on film 的活動, 在歌劇院前的廣場播放露天電影, 一連三天有舞蹈與電影

George Washingmachine 四重奏(小提琴,鼓, bass, 吉他)演奏爵士 (swing) 真是我的菜, 觀眾也可隨意上台跳舞



接著踢躂舞表演


邀請觀眾上台, 教導踢躂舞



要放正片了, 這天是播放是歡樂時光 Swing Time (1936), Fred Astaire, 一代舞王, 有優雅氣質與精湛舞技




我很喜愛那時代的歌舞片, 沒瑣碎鏡頭, 全靠演員真功夫, 舒服!! 不像現在多靠大量剪接, 剪得很碎, 每個人"看"起來都很會跳

swing time 其中片段, 迷人


2009/08/17

我看蔡明亮

蔡明亮的作品向來引起爭議,但有趣的是,同樣是爭議,在台灣飽受批評的他,在其他國家(特別是法國)卻又獲得尊崇。他想傳達的東西往往誨澀模糊,甚至,他根本沒有特定想傳達什麼。"看不懂"是大多人對他電影的刻板印象,而大多人也因為"看不懂"所以產生負面情緒。觀眾習慣喧譁、快速節奏,在戲院裡突然面對一個安靜的影像,卻顯得手足無措,感到害怕無助,沒勇氣自行理解所接收到的訊息。

長久以來電影中被視為最重要兩元素:"戲"跟"劇",是大多數導演的創作中心所在,而蔡明亮卻反其道而行,把"戲"跟"劇"都低限到最小,來純化影像力量。

身為導演,他有強大控制慾,低限"戲"的關係,演員在他作品中,如物件般的移動及動作,不見得所有演員都喜歡這種方式,但沒有一種創作是十全十美,總是做些取捨來成就心中理想目的,既然沒有完美作品,也就是任何作品皆存在反對者的撻伐,因此更有理由不需要譁眾取寵,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方式。他電影中,表演有時只是稀疏平常的日常生活行為,如吃西瓜、上廁所、走回走動,看似平凡無奇,蔡明亮卻將之放大再放大,要人去正視這些東西。而有時不合邏輯,例如唐突的歌舞,莫名的水,與我們生活經驗牴觸,造成詭異感覺。關於戲,蔡明亮便是用如此極端兩極,來去除處於中間地帶我們熟悉且廣大的表演方式。

他的作品也經常減少對白,若非必要,他不輕易使用。語言(或文字) 是大量視覺符號組成,用此傳遞息精準、有效,但缺點是需要經過學習,需依附在知識系統下,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面對一個從未學習過的語言或文字,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堆無意義的視覺符號。語言對某些創作者來說是優點,可精準傳遞訊息,然而,尤其自現代藝術後,我們過於仰賴評論系統,期望觀者可以把任何藝術載體轉換成文字,期望創作者附上作品論述,期望所有觀者獲得相同訊息。這對某些創作者來說則是羈絆,因為精準也就顯得無趣。另個缺點是,這種載體每經轉換一次,就有一次落差,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多次翻譯所造成的問題。語言可承載訊息確實有限,試想,如果文字可以承載人類所有情緒,那為何要大費周章的創作其他藝術? 因此,既然如此,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何不用更直接的載體來打破文字的缺點,來減少情感轉換的次數,例如音樂、舞蹈、或是"影像"。這些載體雖不如文字精準,但"模糊不明"反到變成優勢,因為可能每人成長背景不同,看到同一影像卻得到不同感受及訊息。不同觀者有不同詮釋方式,與後現代中"作者權轉移"論點不謀而合(其實我很討厭用後現代一詞,不過在找出更恰當詞彙來闡述之前,先這樣),作者在完成作品的瞬間便完成使命,提供的是一個溝通介面,作者的確有想傳達的情感或訊息,但不是作品的全部,剩下部份交給觀者們去完成詮釋。我相信蔡明亮絕非依循理論進行創作(事實上因為他缺乏邏輯才更能凸顯感情力量),參與過他幾次座談,見到他與觀眾的交流,個人覺得他是個極為感性的創作者,對於他人疑問,他往往不是回答問題解釋原因,而是訴說心情。我們可以從他過去作品找到這些情感痕跡,如此一步步的轉變為現在的蔡明亮。甚至,我根本覺得他是在作同一件作品,只是用不同面向表現,且一次比一次精練。他想傳遞的不是一個 「故事」, 而是一種 「情感」。敘事雖不連續,但情感卻十分一貫。欣賞蔡明亮作品比較洽當的態度是破除原有的知識成見、理性包袱直覺坦然的面對作品,否則必會遭遇困難。

「認知有其嚴重的侷限,它沒有對付苦難的能力」。(阿多諾) (Theodor Adorno)

蔡明亮低限化 「對白」,甚至進而低限化 「故事」。有人批評他缺乏敘事能力,然而,塞尚與畢卡索在當年不也被藝術圈批為沒有寫實能力的畫家? 沒人規定繪畫應該怎麼畫,正如同沒人規定電影該如何拍。

一個問題是:沒戲沒劇的電影為何可以稱為電影?
另個問題是:沒戲沒劇的電影為何不可以稱為電影?

跟大家作相同的事情,走一樣的路,相較之下,是安全許多,只是,觀看過往藝術歷史,不也都是這些先烈們冒險開疆闢土,才帶領後人到另個新世界。(是的,我用 「先烈」形容,因為,當時,他們總是遍體鱗傷) 蔡明亮的作品娛樂性不高,無法取悅群眾,而他的作品也不依循學院方式創作,常受電影人抨擊。他費盡心力在作吃力不討好的事,簡言之,蔡明亮兩邊不是人。他往往跳脫規則,使得一些所謂 「專業」的評論家,無從著手而惱羞成怒。我只能說,一個缺乏理性的作品,還要用分析理性的方式去批判它,是有如吃牛肉麵抱怨找不到豬肉一樣滑稽可笑。

「我們無法把握我們所見到的事物的真面目,因為我們自己發明的種種結構形式妨礙了我們」。(林賽.沃特斯) (Lindsay Waters)

好萊塢把我們訓練到"好電影應該如何"(在此,或許稱為票房好的電影更貼切),我們大概可以列舉許多成功(商業成功)元素,而電影創作著只要依循這些法則,便可把風險降低,讓大眾喜歡,許多作品背後有強大的商業目的,因此媚俗,討好觀眾。有如路邊見到的匠氣山水畫,每一幅都如此相像,也搞不清楚作者是誰。

我們常講創作,是有「創」有 「作」,但事實上現今有多少作品只「作」無「創」,在一次座談中,他講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我們已經有99部好萊塢這樣的電影,我們可不可以有一部像蔡明亮這樣的電影?"

羅浮宮首次典藏電影作品,從世界兩百多位導演選出了蔡明亮。

身為台灣人,我為此驕傲。


2008/01/11

電影札記 (3)

1/11/08 窒息情慾


「不語」漸漸成為金基德喜愛的「語言」
講述張震、同志牢友、婦人、丈夫間的情愫關係

婦人以四季的歌曲、心情、故事四次探訪張震
喜悅、熱情、憂鬱最後步入死亡
呼吸代表生命,而婦人用窒息瀕臨死亡
情慾突破社會規範的枷鎖,用"性"來建構生死的橋樑
金基德自己飾演典獄長,同樣一言不語在旁冷峻的觀看

------------------------------------
1/14/08 被遺忘的一九三七



1937年南京大屠殺

導演不是中國人也不是日本人,由一個西方世界的角度看待此事件
演員們口述信件與日記中的真實事件,穿插相關人物(受害者、加害者)的訪談
存活下的小孩,現已是七八十歲的老先生老太太,回想當時情景仍不勝唏噓

幾幕血淋淋的歷史鏡頭,讓人很難抵擋那強大的壓力

我並非"反日"但絕對"反戰",借鏡歷史,絕不能讓悲劇重演
在這地球上的每個人,誰都沒有權利傷害其他人生命...

------------------------------------
1/25/08 4月3週又2天



"處於共產主義最後統治時期的羅馬尼亞,墮胎仍然名列法律明令禁止的範疇。嘉碧塔和歐蒂莉亞兩個女大學生是「閨中密友」,意外懷孕使嘉碧塔必須想辦法非法墮胎。在一家廉價旅館裡,兩個年輕的女孩子與非法墮胎醫生Dl.Bebe會面。然而她們能夠支付的手術費用卻無法滿足這位墮胎醫生的要求——為了讓自己好朋友順利墮胎獲得解脫,歐蒂莉亞不得不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代價來滿足醫生……"

在一個嚴禁墮胎的體制下,兩位主角不得不鋌而走險
一連串的長鏡頭強迫觀眾直視影像
無法躲開視線,導演就是要你去面對他
強大壓力讓人喘不過氣,影像前的觀眾無處可逃
只能默默承受這些殘酷、陰暗、憂傷

------------------------------------
1/31/08 舞妓哈哈哈



男主角為了跟死對頭決勝負,一生曲折,從研發泡麵、職棒選手、摔角手到政治家
瘋狂的故事,匪夷所思的邏輯,製造出大部分來自錯愕的歡笑
加上好萊塢最愛的"劇情大逆轉",豐富了娛樂效果
老套,卻奏效

------------------------------------
2/29/08 險路勿近


1996年柯恩兄弟以"冰血暴"奠定其導演地位
今年更以"險路勿近"成為奧斯卡最大贏家

哈維巴登果然把冷酷殘暴的殺手發揮極致
老警長有如山中智者一般,拋出發人省思的話
殺手與逃亡者間精彩鬥智,追殺過程中凝重壓力
全片剪接俐落、氛圍冷峻,時而幽默、時而唐突
過癮 !

------------------------------------
9/11/08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一群教授在一個房間裡對話,主角聲稱自己來自一萬四千年前
其他幾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教授,用自己專業挑戰主角
當知識與事實有所牴觸,不經令人思索,知識又真的是事實嗎?

------------------------------------
11/26/08 力王:人生重要的轉捩點

小時很無聊,每次看完電影會寫幾句心得,還會評上0-10 級分,自以為長大可以當個影評人之類。在一次偶然機會看完"力王"後,讓我影評人大夢遭受一大打擊,發覺評分系統完全失效,因力王完全超出這10個級等,堪稱我人生重要轉捩點。



力王為愛入獄服刑,雖然監獄充滿暴力,經常迫害犯人,但身體內有五顆子彈的力王也不是好惹的。監獄裡的四大天王一再的找力王麻煩,力王背負民主的十字架,甚至被送到廣場活埋七天。當然,硬骨子的力王是沒這麼容易被打倒的。他分別擊敗四大天王后,跟最強的典獄長一決生死 典獄長果然是最強人物,變身之後,比力王更力王,渾身蠻力的力王發現他不能來硬的,所以選用 "以克剛" 打爆了典獄長 (嗯,我知道邏輯很怪,但他真的這樣演) 經過幾次轟轟烈烈的決鬥後,力王遍體鱗傷 最後,他總算想起一件事,一拳把牆壁打破,走了出去....... 高呼:大家可以回家啦~~ the end
那.........一開始不打破是哪招 

------------------------------------

12/25/08 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 

burn after reading 台灣翻成很鳥的片名: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去年以"險路勿近"拿下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配角四大獎,成為奧斯卡最大贏家的柯恩兄弟,持續以往嚴肅與荒謬內容交錯拍攝的創作習慣。今年 burn after reading 是黑色喜劇,布萊德彼特、喬治克隆尼、約翰馬可維奇重星雲集。柯恩兄弟作品一向冷調,本片不例外有殺人、勒索、外遇內容也狠狠嘲笑 CIA 一番 。在沈重題材下發生一連串的荒謬事件,看似紛亂的角色卻各各性格鮮明,頭腦簡單的 pitt裝黑人語氣想勒索馬可維奇 Mcdormand,想要整形不惜跑去俄國大使館洩漏美國機密,克隆尼沾沾自喜只用低廉價錢做出性愛座椅,中年失業的馬可維奇又被老婆拋棄而歇斯底里。 柯恩兄弟不按常理出牌,也不易預料劇情發展,使得觀影過程產生許多樂趣 全片對白逗趣、諷刺揶揄,是很我合我胃口的喜劇類型,這種菜吃幾多後還真的會上癮。如果你也喜歡謀殺綠腳趾,別錯過了這部 burn after reading


2007/10/01

[轉] 李安 vs 林奕華

[轉]
林奕華﹕這次拿了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感覺怎樣﹖

李安﹕其實獎我已經拿了很多﹐台灣記者幫我算了一下﹐已經拿到60多個。一大半獎我拿得還是很興奮﹐因為不是我一個人的獎﹐尤其是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我帶著一群人﹐先是拍片﹐然後衝獎﹐然後發行﹐再與觀眾見面。背後都很辛苦﹐很多人不光是出力氣﹐而是把整個生命投進去。作為帶頭的人﹐我很替大家高興。對於我個人來講﹐記憶中沒有一個獎拿得很輕鬆很愉快﹐除了《斷背山》──當時沒想會有獎給我﹐每個人的臉都笑眯眯的。從第一次《喜宴》在柏林拿金熊﹐我也算久歷江湖了﹐但每一次還是會緊張。

林奕華﹕這次與《斷背山》不一樣﹐《色﹐戒》是一個華語片的組合﹐我們看時心情不一樣﹐焦點也不一樣。它得獎會不會對華語片的前途出一點力﹖這個問題對你來說是一種壓力嗎﹖

李安﹕是壓力﹐也是喜悅。大家說《斷背山》是一個很純的美國片﹐《色﹐戒》則是一個很純的中國片﹐你應該感到驕傲了。其實這個念頭﹐是人家講了我才有醒悟。像《斷背山》和《色﹐戒》去參賽都有一些身不由己﹐因為發行商說電影賣不出去﹐必須要走競賽路線(笑)。競賽是電影很好的一個指標﹐這次也奇怪﹐尤其是華語報紙﹐都在情色上做宣傳﹐梁朝偉露了多少等等﹐拿了金獅獎就省了我很多口舌去解釋。

林奕華﹕第一次看報紙是說有三十分鍾的性愛場面﹐可是好像電影裡沒有這麼多﹐您要不要澄清一下﹖否則觀眾會很失望(笑)。

李安﹕我沒有計算﹐其實大陸版剪掉的還有一些殺人的鏡頭。大陸電影局跟我解釋過﹐所以我自己來剪。因為很多演員最好的表演是在床戲裡面﹐床戲演到頭的表演是一種終極表演﹐有性經驗的人都知道(笑)。

林奕華﹕你對很多媒體說﹐拍《色﹐戒》像到地獄走了一趟回來﹐為什麼這麼痛苦﹖

李安﹕最主要是拍床戲﹐(這個)對我來講是很不容易的事。這次難度最高﹐有很多人問我那些姿勢是怎麼想出來的﹐除非是專門拍色情片的人﹐都會不好意思。因為這是一種私密的行為﹐大家關起門來做﹐誰都不會去講。但是用電影的手法拍﹐不管怎樣的藝術包裝﹐不管有多少戲劇上的理由﹐也不管理由有多光明正大﹐畢竟這是床戲﹐是兩個人脫光了的戲﹐這對我們一般人來講很困難。《斷背山》之前我沒真正拍過親熱戲﹐到《斷背山》時﹐我真的覺得必須要到這個程度﹐後面的故事才講得通。當然以前也有拍過床戲﹐幾乎要閉著眼拍(笑)﹐可這一次這部分是戲的核心。我和兩個演員都是戲劇表演的狂熱分子﹐想看看在地獄下面演戲到底是什麼樣子﹐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吸引力。對湯唯來說好像很輕鬆﹐比較沒事﹐因為這是她的第一部電影﹐搞不好她覺得拍所有電影都是這樣子(笑)。對梁朝偉就是很大的突破﹐我覺得最大的是心理障礙。

林奕華﹕發行對於商業電影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命脈﹐《色﹐戒》被評為NC-17級時﹐我在想你到底在搞什麼鬼﹖

李安﹕對我來講﹐我對發行商有一個責任。投了這麼多錢﹐如果不能發行我對不起他。不過還好﹐發行老闆﹐包括製片、編劇﹐從第一部片子就開始跟我合作。我剪出片子後他們就明白我的意思。NC-17不是我的事情﹐雖然每次我都給他們更難發行的東西(笑)。對於電影人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幸福。做了這麼多片子﹐走到現在﹐賺到一個可以玩這種東西的機會﹐我們心裡有很多幸福感。梁朝偉這麼好的演員﹐演這樣的戲他都做到了﹐他們兩個人脫光了擺在床上﹐在片場裡﹐完全是最好的拍攝機位擺在眼前﹐他們修幾輩子都沒這個福氣。我今天不做﹐不下狠心﹐會永遠後悔﹐幾輩子也沒這個機會的。

林奕華﹕李安導演看上去很乖﹐可是看《臥虎藏龍》、《綠巨人》等很多作品﹐都貫徹一個主題﹐如何反抗父權和壓抑﹐你覺得呢﹖

李安﹕我也不曉得為什麼﹐父親對我很好(笑)。拍《綠巨人》時我奇怪﹐為什麼「好好先生」會有那種能量。我在青春期沒有反叛過﹐是不是現在才到青春期(笑)﹐我是很晚熟的人﹐可能是中年危機跟少年的反叛攪在一起吧。可能要到易先生的刑房被打了才會招供(笑)。我常常覺得就像賽馬一樣﹐兩邊擋起來﹐一開賽就往前衝﹐騎馬的人、經營馬場的另外有人﹐我是電影的奴隸而不是電影的主人。等我跑不動了再被人宰割吃掉﹐大概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

「華語市場﹐看著餅大吃不下」

中國電影市場絕對有﹐而且不在台灣、香港。中文市場的潛能非常巨大﹐甚至超過英語市場﹐可我覺得我們很缺乏電影文化﹐真正有電影文化、健全發展的地方只有香港。台灣衰落了﹐香港我也眼見著它衰落了﹐所以大家往大陸跑。這是我們的現實狀態。可這個市場過去幾十年拒絕自己文化的根。在這樣的荒土上面﹐突然想跨越到好萊塢前面﹐我覺得是一種好大喜功﹐套用大陸的術語是「假大虛」。基本的電影語言﹐還有西方的電影片型是一百年建立的﹐我們並沒有那個基礎﹐所以看著大餅吃不下去﹐也沒食物給別人。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你去罵一兩個導演﹐或者幾個政策﹐我覺得是把問題簡單化了。

這幾年下來﹐尤其是《臥虎藏龍》之後﹐我覺得市場越來越大﹐但能做的東西大家都在摸索﹐我也在摸索。這需要社會文化到某一個層次﹐需要養分和時間﹐比如我們今天辦奧運會﹐把所有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拿最多的金牌﹐請全世界最好的設計師蓋最大的建築……就可以做到嗎﹖真的不是這麼一回事。社會文化是需要柔性的﹐慢慢自然發展﹐這是一個社會文化「匹夫有責」的問題。

所以我現在看很多電影﹐不是看導演的成敗﹐而看他怎麼在掙紮﹐看努力的痕跡。環境再差﹐永遠會有電影的狂熱分子﹐他會想辦法﹐關到牢裡都有辦法拍一個東西出來。有時我會想到塞尚、梵谷的畫﹐他們本身不是很好的畫家﹐畫一個東西都畫不像﹐可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掙紮﹐或許這就是藝術的本身。還在做電影的﹐還在夢想的人都難能可貴﹐希望社會不要指責﹐我們真的需要更多幫忙。政策的指導﹐發行商的智慧﹐文化工作者的引導都很重要。我們沒有答案﹐只能盡自己的一份努力。華語文化經歷過斷層和磨難﹐現在開始要有一個主導的樣子出來﹐我們也會很貪心﹐怎麼承接過去、適應現在的市場﹐對整個世界將是一種滋潤﹐我覺得整個過程是很複雜的。


2007/08/05

電影札記 (2)

8/5/07 料理鼠王: 皮克斯又一次精彩表現


Pixar 的年度動畫,向來兼具技術與內容,看過今年的料理鼠王後,一樣沒讓人失望
導過超人特攻隊鐵巨人的 Brad Bird,再次發揮其處理人物情感的功力,細膩自然
除幾位配角敘述篇幅不足(但我也相信不是面面俱到就是好的處理方式),主角們個性鮮明, 鏡頭運動流暢
不得不佩服 Pixar的技術,不論在動作、光線、材質,真是讓其他動畫公司望塵莫及

爛蕃茄網獲得 8.5 分及 96%的好評
要知道這些影評人挑剔的程度(當然評論制度也是本片所探討的重心之一)
另外 imdb 也獲得 8.5 分
可說是叫好又叫座,Brad Bird 很有可能成為第一位拿下兩座奧斯卡動畫長片的導演

附上喜愛的對白,評論家Anton Ego在片中所寫的評論:

"In many ways, the work of a critic is easy. We risk very little yet enjoy a position over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ir selves to our judgment.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to read. But the bitter truth we critics must face is tha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the average piece of junk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our criticism designating it so."

「就許多方面來說,評論家的工作很輕鬆;我們冒的風險很小,卻握有無比的權力。人們必須奉上自己和作品,供我們評論。我們喜歡吹毛求疵,因為讀寫皆饒富趣味。但我們評論家得面對難堪的事實,就是以價值而言--我們的評論,可能根本比不上我們大肆批評的平庸事物!」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a critic truly risks something, and that is in the discovery and defense of the new. Last night, I experienced something new, an extraordinary meal from a singularly unexpected source. To say that both the meal and its maker have challenged my preconceptions is a gross understatement. They have rocked me to my core."

「可是,有時評論家必須冒險去發掘並捍衛新的事物!昨晚,我有個全新的體驗:一頓奇妙的菜餚,來自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處!如果說這頓菜餚和它的創作者挑戰了我對美食先入為主的觀念,這麼說還太含蓄,因為他們徹底地震撼了我!」

"In the past, I have made no secret of my disdain for Chef Gusteau's famous motto: Anyone can cook. But I realize that only now do I truly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more humble origins than those of the genius now cooking at Gusteau's, who is, in this critic's opinion, nothing less than the finest chef in France. I will be returning to Gusteau's soon, hungry for more."

「過去我曾公開嗆聲,對食神的名言『料理非難事』嗤之以鼻!不過我一直到現在才真正瞭解他的意思。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不過偉大的藝術家卻可能來自任何角落。現今在食神餐廳掌廚的天才,出身之低微,令人難以想像。依在下的看法,他是法國最優秀的廚師。我很快會再度光臨食神餐廳,以滿足我的口腹之慾。」

-----------------------------------------------
9/10/07 玫瑰人生



法國歌唱名伶 Edith Piaf的傳記電影, 女主角老年駝背的肢體動作與神情


讓人難以聯想她是 Taxi 中飾演男主角女友的 Marion Cotillard


Edith Piaf 著名歌曲 "La Vie En Rose"

Des yeux qui font baisser les miens
他的雙眼吻著我的雙眼
Un rire qui se perd sur sa bouche
一抹笑意掠過他的嘴角
Voila le portrait sans retouche
這就是他最真切的形象
De l'homme auquel j'appartiens
這個男人,我屬於他

*Quand il me prend dans ses bras,
當他輕擁我入懷
Qu'il me parle tout bas
低聲對我說話
Je vois la vie en rose,
我眼前浮現了玫瑰色的人生
Il me dit des mots d'amour
他對我訴說情話綿綿
Des mots de tous les jours,
只用一些平凡的字眼
Et ça me fait quelque chose
卻讓我有所感觸
Il est entre dans mon coeur,
有一種幸福
Une part de bonheur
進入了我的心房
Dont je connais la cause,
我知道是為什麼
C'est lui(toi) pour moi,moi pour lui(toi) dans la vie
我們是為了對方存在的一對
Il me l'a dit, l'a jure pour la vie.
他對我這樣說,以生命起誓
Et des que je l'apercois
然後我一想到這些
Alors je sens en moi
我就感覺到
Mon coeur qui bat.
我的心一陣狂跳

Des nuits d'amour a plus finir
愛情的夜晚不會結束
Un grand bonheur qui prend sa place
幸福於是降臨
Des ennuis, des chagrins s'effacent
沒有煩惱,沒有焦慮
Heureux, heureux a en mourir
極樂,極樂至死

-----------------------------------------------
9/11/07 健保真要命



2002年,麥克莫爾的 "科倫拜校園事件",於全球各大影展,共得下驚人的160幾個獎項。

2004年,"華氏911" 支持反戰,大肆批評小布希。雖然我也討厭小布希,看華氏911看得大呼過癮。但過癮之餘,覺得麥克莫爾創作動機不夠純粹,不是太贊同這種作法。無論如何,這片還是得到該年坎城的金棕櫚獎,相當值得肯定。

2007 健保真要命(sicko),麥克莫爾把箭頭指向美國健保體系。他非常反對資本社會中的階級不平等,在創作中毫不隱瞞的呈現出來。敘事有條不絮外,維持以往的批判質疑,卻較不辛辣。看到美國健保體制腐爛,同時反思台灣是否能引以為戒。

喜歡他電影理念:
「對我們這些出身自工人階級的人來說,你永遠無法聽到我們的聲音,看見我們的藝術,因為我們通常不會拍電影,我們也不擁有媒體。所以我感到很榮幸可以在這樣一個不是為我們打造的娛樂工業中獲得重視。」

"it's that those of us who come from the working class, we've got half a brain. But you never hear our voices, or see our art. We usually don't make movies, we don't have TV shows, we don't own newspapers, so I feel very privileged that I've been able to fly in under the radar of a system that really wasn't made for me."

-----------------------------------------------
9/16/07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單親家庭中,媽媽與四個小孩的故事
四個小孩角色個性鮮明,老大身兼父親角色,背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
導演於尾段的處理我很喜歡
沒有大哭大悲,沒有煽情狗血
鏡頭安靜、平順,卻有十足後勁

男主角柳樂優彌超齡演出
14歲的他,擠下呼聲最高 "Old Boy"中的崔岷植 (個人相當欣賞)
奪下坎城史上最年輕影帝

同年(第五十七屆)坎城競爭激烈
金棕櫚獎:「華氏911」(麥可摩爾.美國)
評審團大獎:「Old Boy」(朴贊旭.韓國)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Clean」╱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法國)
最佳男主角:柳樂優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枝裕和.日本)


-----------------------------------------------
9/30/07 色戒


湯唯光芒四射,電影新人就能與梁朝偉抗衡,當然李安功不可沒
戲初湯唯的兩段哭戲,一幕看電影激動落淚
一幕第一次上舞台的拙劣哭戲
演"演得好"很驚人,演"演不好"層次又更高了一級

看到激情露骨的情慾影像,心情卻是沈重

東方保守細膩的愛恨情仇,老外不見得能完全明瞭
套句李安在喜宴中說的話:「這是中國人五千年的性壓抑」

-----------------------------------------------
10/15/07 綠洲


輕度智障的男主角踏出監獄,遇上腦性麻痺手腳扭曲的女主角
兩人被親人漠視、被社會歧視
社會邊緣人與殘疾人間愛慾所產生的甜,卻換來更沈重的悲
導演李滄東幾個超現實安排,加上濃郁的人文氣息,靈活了整部影片

不論眼神、舉止、口吻,男女主角薛景求、文素利皆有超凡演出

本片不但奪得 2002威尼斯影展最佳新人(文素利)
也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李滄東)及影評人協會費比西獎

-----------------------------------------------
10/15/07 恐怖星球


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與勞勃羅里葛茲(Robert Rodriguez)
兩位皆是 cult movie能手
昆丁不用說,他赫赫有名的黑色追緝令、追殺比爾,已讓他進入大導之林
而勞勃的強烈影像風格,則在 Sin City 中一覽無遺

他們合拍了一部 Grindhouse,將作品分上、下半部放映
昆丁:《保證不死》(Death Proof),勞勃:《恐怖星球》(Planet Terror)
我先選了恐怖星球來看,是因為覺得昆丁很會碎唸(哈)

故事是一座軍事基地中的生化病毒外漏
鄰近居民受到感染變成殭屍,主角與一些有免疫能力的人跟殭屍決鬥

是呀,超! 鳥! 的!
不過,要知道,劇情就是要鳥成這樣才夠 B

刻意加上大量底片刮痕效果,粗糙的道具,不連續的剪接
女主角的腳可接上機槍掃射殭屍
正當緊張時,男主角又正經八百的騎著玩具摩托車殺敵
兵荒馬亂之際,再來一個硬插入劇情的床戲,反正隨便勞勃亂搞就是了
全片充滿暴力血腥(接近噁心),吃重鹹的朋友應該很愛


-----------------------------------------------
10/23/07 惡女花魁


蜷川實花的影像,總是如此美華豔麗、五彩繽紛
第一次執導的惡女花魁,影像當然沒讓人失望
不過,在敘事方面,覺得保守空虛了點
小女子勇敢求愛推翻父權體制,可惜未能用力挖掘
導演野心就僅止於此嗎? 或許不是

我並不覺得椎名林樆是很好的配樂者,音樂不是不好而是太搶
影像、音樂,像是兩個各自在自己山頭發功的武林高手
你出一拳我回一腳,單獨看賞心悅目,合起來總不覺協調

-----------------------------------------------
11/29/07 驚異狂想短篇輯

這次金馬在套票購買者瘋狂搶票劃位下
一堆有興趣的片瞬間額滿
像我這種沒買套票的只能撿剩的來看
這部"驚異狂想短篇輯",由四部短片組成

《美型皮骨》The Body Against

詭異氣氛抨擊時下人們對於美的病態看法
全片無對白,很美

《瘋狂博士生物課1-5》Prof. Nieto Show

博士作誇張瘋狂的動物實驗,只是這類不用動頭腦的笑點,過程中略覺得無聊

《生日劊樂》Happy Birthday 2 You

畫面明亮的驚悚影片(鬼店?!!)

《我要我們在一起》Blood Sisters

一個小女孩嫉妒她的好友結交新朋友而失落了自己
沒噁心畫面、狗血音效
論恐怖,這片力道最大

-----------------------------------------------
12/13/07 立食師列傳




2004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二,讓我完全折服,成為我心中的一級動畫導演
這次金馬又有他的新作,當然是衝著他的名聲去看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各地出現吃霸王餐的人
廚師與立食師之戰,立食師用盡各種方法不需花費飽食一頓

這個介於動畫與真人間的作品,影像風格強烈
整部片幾乎不間段的對白,多到沒有喘息空間
沒時間好好欣賞優異的視覺呈現,真得多看幾次才行


2007/04/18

[轉] 專訪蔡明亮談《黑眼圈》

原文出處
從台灣「禁」到馬來西亞
專訪蔡明亮談《黑眼圈》
報導 / 林文淇

蔡明亮導演的新作《黑眼圈》未上映前就在去年金馬獎因為評審傳出對影片有不恰當的批評,蔡明亮因此舉行記者會宣佈影片退出金馬獎,原訂作為外片觀摩展的開幕也因此取消。今年《黑眼圈》準備正式在三月二十三日上映,直到三月初蔡明亮依舊為了影片的分級被評定為限制級以及裸露李康生臀部的海報未獲准張貼持續與新聞局「溝通」中。他不解這部頂多只有幾幕手淫鏡頭的影片為何會被列為限制級,導致想看他的影片的中學生將被排除在戲院之外。經過他的積極爭取,影片才終於在上映前三天以「輔級」通過。

台灣的觀眾對於這個「蔡明亮現象」並不陌生,從《河流》到《天邊一朵雲》到《黑眼圈》,蔡明亮的影片沒有停止過爭議,他個人也沒有停止過為他備受爭議的影片盡全力辯護過。無獨有偶,這部他回到家鄉馬來西亞所拍攝的《黑眼圈》,也在馬國官方以有影片對該國的呈現有礙國家觀瞻,影響旅遊年為由,禁止影片在國內上映。真的可說是從台灣到馬來西亞,走到哪裡,禁到哪裡!

《黑眼圈》這一路受禁的現象,多少可能是受到《天邊一朵雲》這枚威力強大的擬A片震撼彈波及。其實《黑眼圈》不論就主題或是影片拍攝手法而言,都與《天邊一朵雲》相去極遠。這部關於三個(外籍)勞工彼此照顧、慰藉的複雜故事(小康、陳湘琪與馬來人諾曼所飾演),以蔡明亮自己的語言來說,這部影片是「跑進了一個比較哲學的意味裡頭去了」,風格上比較接近《不散》。影片真的要歸類的話,《黑眼圈》應該被認定為台灣稀有的「藝術電影」類,級數可以考慮列為「鼓勵級」--鼓勵更多十八歲以下的學生願意到電影院去欣賞一個導演以獨特的視角與電影語言呈現一個關於生命狀態的故事。

不論你是否喜歡蔡明亮的電影,你不得不被他堅持理念的毅力所感動,也必須欽佩與慶幸台灣有這樣一位觀點與電影風格獨特的導演。世新大學年中將舉辦蔡明亮學術研討會,國內與國外對台灣電影的研究,近幾年來有相當高的比例都是研究蔡明亮的電影。蔡明亮無疑已經是繼侯孝賢之後,台灣最受國際矚目的導演。因此【放映週報】特別為讀者專訪蔡明亮導演,請他談談這部未演先轟動的跨國之作--《黑眼圈》。


林:《天邊一朵雲》的票房成績很好,在《天邊一朵雲》之後,你的影片創作(例如《黑眼圈》)在製作經費上與主題上是否有比較大的轉變?

蔡:沒有。我從來不被什麼影響(笑)。《天邊一朵雲》全省票房二千多萬。其實我每一個電影票房都很好,以一個投資比例來說,或者以國片的現狀來說,其實很好了。這部沒有賺錢(指著後面《你那邊幾點》的大幅海報),打平而已。可是之後都會有一些賺錢,有分到一些錢,但後來就被捲走了(笑),到了《天邊一朵雲》又回來。《天邊一朵雲》以國片來說當然是很好,可是他沒有給我任何票房上的壓力,因為我知道我每一部電影都不太一樣,我不可能因為觀眾喜歡什麼,就「這次這麼辣,下次要更辣」,不會這樣思考的,我從來不會。所以,《黑眼圈》資金跟《天邊一朵雲》也幾乎都差不多,但是也很緊的原因是我們全體到馬來西亞去。我們原本以為馬來西亞會比較便宜,但是並沒有。一方面是交通和其他,那些不是大宗的經費,當地人也不便宜,因為他們以前都是拍廣告,所以我們就找了一些學生來支援。他們有一些規定,例如要一個看景經理,因為他可以幫你跟警察局講,到後來我覺得沒有什麼必要。可是你在這一塊就必須要丟一筆錢,比如說三十萬台幣。因為他們是做廣告的,所以有這些規矩。後來慢慢我就覺得,對我來說根本不需要花這個錢,但是我們還是配合他們。所以包括場租(我在台灣是不太花場租的,可是我在那邊要有場租),整個費用大概是三千多萬。我有新聞局的輔導金,還有法國的資金、有維也納的資金,所以我剛好應付過去。這部電影的國際版權賣得還不錯,因為《天邊一朵雲》的效應,國際版權【價格】又上去了。

林:所以就主題而言,並沒有在拍完《天邊一朵雲》之後,創作方向上想要做一點別的嘗試?

蔡:當然本來就是一直想做別的嘗試,每一個電影都是這樣子。這個電影當然也是。我覺得如果回到創作的位置來看,這是我最難做的一個電影,跟劇本也不太一樣。對我來說,劇本就是一個過程而已,供應工作的需要,或是資金的籌措。等到拍的時候,你是面對你的題材,還有整個現狀、環境。比如說我當時拍的時候,最擔心的一件事是工地借不到。那個工地是有可能借不到的,因為是一個廢工地,屬於一個銀行(被拍賣的)。那銀行覺得拍電影,你能付多少租金?(我們也不能付太多,可是我們後來還是付了一筆租金。)但是它考慮安全問題,這不能不理,我們弄了三個月。如果說到時候拍到那個階段沒有場地,我只好換別的地方,那也是困難之一。這個是環境方面,還好那個環境終於都讓我保住。因為抓到那個環境,我也改變我整個電影。因為演員,我也改變了我整個電影的走向,包括馬來人的狀態。諾曼‧阿頓進來之後,他表演的情況,我覺得有一點牽引我走到另外一個路線。所以《黑眼圈》跟我以前的創作其實一樣的,但這是最辛苦的一次,因為都在外地,有很多壓力。

林:總共拍了多少天?

兩個月,大概是五十天吧。這個電影不好拍的原因是後來有三分之一都要在煙裡面拍。煙裡面拍的每一場戲都要放煙,放的很辛苦,尤其是在外景的時候放煙,很多人圍觀,尤其在大馬路上。那煙桶又不夠,我們經費也不多,人手也不夠。就是拍很久,一直拍。蝴蝶的景也拍很久,幾乎一整天都在拍那隻蝴蝶。我覺得最讓我心力交瘁的是一個形式上的思考。


林:《黑眼圈》的故事的發想是怎麼來的?

蔡:大概在99年,我回吉隆坡住一年。那時候美國有一個公司要投資我,給我一百萬美金,讓我可以在馬來西亞拍一部電影,因為他們很好奇我會在馬來西亞拍什麼。我那時候也開始找題材,就看到外勞,對他們很有興趣。還有當時政治的狀況──安華事件,我想把它融合進去。後來,我劇本寫一半的時候就停了,因為資金沒有了(那個資金有問題),就叫我停,我也停了。停了後就回來拍《天邊一朵雲》。那半個劇本就擱在那邊,擱了五年,我也沒有再想它了,因為我也沒有那麼渴望再回馬來西亞拍那部片,老實說。可是在拍《天邊一朵雲》的時候,一個荷蘭鹿特丹的主席退休了,成立了一個公司,他們跟維也納合作,要做莫札特兩百五十週年紀念,就找上我說,你來拍一部。當時我正在拍《天邊一朵雲》,就在想說我要拍什麼,忽然想到我還有半個劇本,我就再拿出來看,想說我可以趁這個機會回去【拍這部】。還有外勞的東西,好像跟莫札特好像有一點點精神上的關連。

林:什麼樣的關連?

蔡:流浪、漂泊。因為莫札特也是六歲就開始全歐洲跑,其實也等於是對貴族、皇室做流浪藝人。我就想到這個流浪【的主題】,所以你看我最後用的一首歌,我覺得都是巧合,也不是故意的,你去查歌名,那首是卓別林寫的音樂「灰街燈」,跳芭蕾舞的那個。那個電影有音樂,就是他寫的這首音樂,很有名。這首音樂我很熟,是因為李香蘭唱的,我喜歡李香蘭。當時在馬來西亞拍的時候,還沒有開拍,我也沒有想要用這首歌。是無意間聽到一個人家送我的馬來西亞歌手的CD,他唱老歌,我就覺得這個人的聲音好好!結果唱到〈心曲〉的時候,剛好我在車上,我跟湘琪都很感動,說這個音樂好像我們的電影!後來就把音樂拿掉,只剩下聲音。所以你看是一個巧合,就都是流浪漢。所以我覺得很奇特,所有的東西都這樣慢慢拼湊起來。

林:影片中的華人雇主是在馬來西亞實際生活裡很普遍嗎?他們主要是香港過來的移民嗎?

蔡:普遍。那種店是很普遍的,但是也在沒落中,也在轉型。很多都做小販這種型的。基本上,這種茶室還有。我拍的是真的茶室,只是樓上已經沒有人住了(店老闆住樓上)。事實上以前都是茶室的家庭,樓上還租給別人。他們不是香港移民,是早期的移民,應該有三代以上了。就是福建、廣東、潮州最多,就像我家鄉一樣,還有客家。這些人很多是海南人,他們做餐飲業的。吉隆坡有一區,我們叫做茨廠街,整個區幾乎是中國人的,有點像迪化街這樣子,我們也叫他做China Town(中國城)。整個茨廠街幾乎都是華人活動的地方,但是馬來人和其他種族也會到那裡,因為吉隆坡【族群】比較融合,就是各民族比較混合在一起。當然現在多了非常多的外勞,你到禮拜天、假日,其他人都關門了,就是全部是外勞在街上,像香港那樣。那些做外勞生意的店都是開著的。茨廠街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就是華人陸陸續續搬走,那些店有的就拆了,有的還在。在的有些還在經營,大部分是租給了印度人,印度的老闆,他們拿來做外勞的生意,比如說自助旅館或是餐廳、孟加拉的餐廳。一般當地人是不知道裡面變什麼樣子的,雖然他們每天走過。像我這種才會知道,因為我要去看各個外勞。像我拍他們兩個人上廁所的那個房子,樓下也是個咖啡廳,是一對夫妻經營的,但我沒有拍。他樓上就租給了這些外勞(他們是從後面進出),是真正的外勞。所以我沒有改。像那個蚊帳也是外勞的蚊帳,他們也有演出,住在那個房間的外勞。


林:在你的片子裡面,有很多象徵意義濃厚的鏡頭,在這部影片尤其如此。例如小康同時就是演雇主的小孩植物人,意象這麼鮮明、強烈,還有像片中的床墊搬來搬去,以及裡面那個水池。請你談一下這些意象。

蔡:我這部電影其實比較跑到一個比較哲學的意味裡去。我五年前對外勞跟政治的議題很感興趣,五年後我的心境也改了。我覺得也蠻好的,如果我當時拍,絕對不是這個樣子,可能會更寫實,會更符合一般人的期待──就是要回到馬來西亞拍外勞的東西,大部分的人都有這個期待。但我覺得我應該更寬廣一點,把他們當作不一定是外勞,我沒有在電影裡面有任何清楚的指示他們來自哪裡,但是你起碼知道是工人。(有老外甚至說陳湘琪會不會是他的女兒?我說你會看成這樣我也沒有辦法了。)這是我電影的特質,沒有太多明顯的提示,所以基本上可以有各種解讀,但是我的確是以他們作為藍本。這個電影,我覺得是比較走到精神層面,也就是說其實已經不是單單在講外勞的問題,他比較在講人的困境,人和環境的關係。比如說,那個煙害是最明顯的,你無處可逃。那個房子將要被賣掉,它的命運也有可能要被拆掉,老板娘捨不得,可是她的堅持也可能很不穩定,她也會迷失、也有她的負擔──兒子跟房子。如果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牢籠的話,他的牢籠就是那個店、她的過去、她的小孩拖著他。所以她也會偷吃(好奇那對男女要幹什麼)。可是她最後好像也是有一個權勢的【象徵】,像他在控制陳湘琪的手。可是她也被整個大環境所控制,最後迷失了。我覺得這些都很象徵,包括場景,包括那些物體。



林:片中大樓裡那潭水對你最大的吸引力是什麼?那個景象很令人震撼。

蔡:那個【景象】當然我一進去就是震撼。想像不到積水積成這個樣子。我們問過如果要抽掉那這水的話要抽多久,他們說至少一年。如果用很多很多機器抽的話,可能抽半年。其實不只是這潭水,還有這個樓的其他地下室,全部都是水。像寶珠走的那個樓梯也是水,是連在一起的。其實這個建築我在99年就對著它了,可是我沒有走進去,因為它已經被封了。那時候我還在寫劇本,沒有往裡面走,還沒有拍我通常就不會進去,我就靠想像,然後寫,可是我從沒有寫到那潭水。後來等到今年我進去的時候,看到這潭水,我當然很興奮,覺得太棒了。同時,我想到這個水的意義,它其實像一個湖,像一個心湖,每一個人心裡面的湖,死水。我想到李香蘭的歌,心湖,死水起了波動。基本上它不動的,很黑很髒。我又想到詩人北島的詩,特別喜歡他寫的「我們沒有失去記憶」,就是說基本上我們覺得我們都失去很多記憶,其實我們沒有,它是藏在心裡,我們要去找我們心裡面的湖。我覺得整個電影好像在追尋一種意義。生存的意義在哪裡?人和人之間最單純的關係在哪裡?我覺得是這個電影裡面最強烈的一個需求。所以你會看到我在處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點互動。


林:影片裡諾曼的馬來人角色形象是非常正面的人,就是完全無私的付出,最後卻發現他被背叛了。這樣的一個形象是否刻意美化要傳達某種訊息?

蔡:基本上我對這個角色最先想到他是一個窮人,他一無所有,雖然他有住的地方(可能小康才是一無所有,可是他其實也差不多了)。他撿到一個床墊那麼爛,他也很高興。還有他對著那個湖,他的工作是對著那面死水,要抽那個死水。這樣的一個人,你不太知道他心裡想什麼。可是我覺得,就是因為這種一無所有的感覺,所以他更沒有負擔,他對人的關係,他不覺得他的東西會被人家偷走,他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人家拿走,所以他反而很開放。當然他也有更深層的東西,也有藏了很多內在,這個電影在拍的時候我其實也在拿捏說,他們之間有沒有性關係?要有這個嗎?還是不要有?我後來想【如果】有,就是為了要討好觀眾(笑)。有,太容易有了。我常常覺得說,我拍電影比較辛苦的一個地方是,我都想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更深的?而不是隨著觀眾,這個很過癮、那個很過癮。我不會這樣想。一方面年齡也比較成熟了。所以我覺得這個角色有一點像我父親的朋友,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好,是好到太太都不太重要那種,可是什麼都不說的。我父親這個朋友去年過世了(他們兩個現在都過世了),我們在他還沒死之前還去看他。我永遠會覺得說,他們的關係是一種很奇怪的關係,男人和男人的關係。就像我跟小康的關係,也是一種很特別的關係,沒有什麼要求,沒有什麼忌諱,什麼都沒有,很簡單,你就是很疼這個人。我覺得諾曼更不用說,每個人都可能有這種關係。諾曼是一無所有,當他擁有這張床的時候,他不可能帶一個女人回來,帶一個男人也好。諾曼本身是他的特質,他所呈現的,基本上是我對他是很短的時間裡面認識的…

林:諾曼與寶珠是職業演員嗎?諾曼受到背叛的時候,他反應還是非常激烈。

蔡:諾曼不是,他是一個賣點心的路邊小販。我就是試鏡很多那種人。寶珠是職業演員,他是在馬來西亞演舞台劇的一個劇場演員,他沒有演電視。諾曼的反應有很多其實是他的人生經驗,他自己一開始不太說的。慢慢你才知道,他以前混過黑社會,他也有殺過人(笑)。他很精采,所以我說,電影裡面呈現的人有各種可能性,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我覺得自然就好,而且是很自然他會覺得被背叛。背叛不只是那個被偷掉,也許他有很多壓抑在裡面──他平常的壓抑。大家都很困難的時候(你知道他也在煙害裡面阿)都不是快樂的,突然一件事情他就爆發了,是一個很自然的狀況。

林:你過去的電影主要的背景都是台北,小康跟其他角色的互動其實都會跟台北都市有關係。現在場景移到吉隆坡去,你在那邊拍電影,你覺得你已經離開台北了嗎?

蔡:還好,我最近拍小康的《幫幫我愛神》擔任製片,我每天都在現場,所以我又回來弄,我覺得沒有離開。沒有離不離開的問題,只是當下在處理電影不同。所以我只能說吉隆坡有沒有讓我興奮的東西?有,很多。其實跟台北一樣,如果你真的走出去觀察這個城市,很多東西是在創作上挺讓人興奮的。可以做這個,可以做那個,吉隆坡很多。《黑眼圈》也就是一個例子。你看那些老外勞和一般人吃的食物與一些習慣。我舉個吉隆坡的例子好了,比如說吉隆坡有一個同性戀常去的一個地方,台北有新公園,他們有一個河堤,我知道那個地方在哪裡。那個地方永遠很亮,晚上是打一個探照燈這麼亮。是政府打的燈,因為他們知道有同性戀在那邊。可是同志還是在那邊(笑)!你懂我的意思嗎,就是你不能控制人的欲望,雖然這麼亮,他們已經習慣在那邊聚,他們就會去那邊。

林:這個片子在馬來西亞放映過沒有?

蔡:還沒有,這個片子目前在馬來西亞被禁(笑)。這也是很精采,我想講的一個東西是,我通常都覺得我的電影是跟社會在對話。我的每一個電影都在跟台灣社會對話,不只是觀眾進來看,有人很防備、有人很生氣,包括一個觀眾看完《天邊一朵雲》,就站起來說「難看死了!」,然後四百個觀眾就一起鼓掌,就他一個人說難看死了。可能還有人要說難看沒說出來。這就是對話,你知道吧?我很喜歡這個東西。在馬來西亞被禁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我的電影在馬來西亞基本上不是被禁,就是沒有片商有興趣,不敢放,因為他們都覺得看不懂嘛。但是馬來西亞人很熟悉我,太熟悉我了,因為報紙新聞都很多。所以他們對我的認識都是從報紙,可是我覺得我的作品跟馬來西亞的觀眾沒有任何的對話,老實說。但是這部電影跟馬來西亞有這麼深的關係,所以我就自己主動積極要在那邊上映,我先剪了兩段我覺得連討論都不用討論的手淫的戲,我剪了兩段丟過去。丟去我就給他們一個訊息,他們都知道有我這個人,因為我常會鬧一些事情,包括亞太影展《天邊一朵雲》去比賽可是被禁(笑)。我放一個消息給他們說:我要跟你們溝通,我不跟你們吵架,因為我也沒有辦法跟你吵架,我只跟你溝通,我有很大的意願,這是馬來西亞人的作品,有一半的馬來西亞演員跟工作人員在裡面,你們要看到。他們聽說了也如臨大敵,說看了好多遍,最後禁了。禁了之後,他給你的公文條文(聽說已經被公開了,而且還不是我們公開,是記者去查的)大家都笑翻了。

因為我剪的那個手淫的戲,基本上他們是看不懂,所以他們不知道這個電影在做什麼,可是有很多訊息讓他們覺得很危險。他們就說,第一條,我們馬來西亞今年是旅遊年,所以不適合放這個片(大笑),類似這樣子的。第二個是說,我們的煙害指數沒有到你在影片裡面播的那麼高,事實上我是從他們的新聞裡面剪進來的(笑)。類似這些有礙觀瞻的問題,可是他說不出任何【實質的問題】,包括他說,兩個男性的關係太曖昧了,他沒有說同志,因為裡面沒有說,他也不能說。聽說現在網路一片叫罵聲,那我覺得也是個對話。但是我們就重新再去送審,我是這樣的人,我覺得我要做,我就要做到底,審十遍都沒有關係。看到你懂,或是看到你覺得──好吧。你看不懂並不表示人家不可以看。那現在問題就來了,我上片會是什麼樣子?跟台灣一樣,我覺得,我從來不看輕馬來西亞的觀眾怎麼樣,台灣也一樣阿,就有人不喜歡、有人喜歡,有人看得懂、有人看不懂。我認為就是應該要做,你就是要有作品,我才能去演講嘛。我沒有作品,我去演講是白講。我在馬來西亞不太愛去演講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白講。講了,人家還是沒看到你的片,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做這個事情對電影沒有什麼價值,沒有加分的。所以我認為,我去馬來西亞,我一樣很重視。我能夠做的地方反而是台灣跟馬來西亞,因為其他太遠了。日本他們要上片,他們也不一定要我去賣票,法國也是這樣子。

林:《黑眼圈》這個片名的意義是什麼?

蔡:其實我一直不是很在乎這個片名有什麼意義,只是他的來源我覺得很值得紀念──就是99年安華被打了一拳。我覺得他的黑眼圈讓我想到很多生命的問題、身分的問題,還有他從副首相掉到一個囚犯那種無常。還有它的暗喻也跟性有關係,這就是讓我覺得黑眼圈也是一個很好象徵。包括那個水,我都覺得它是一個這個建築的眼睛。

林:照例,請你提供幾個台灣觀眾應該要看《黑眼圈》的理由。

蔡:理由其實很簡單。我在街頭賣票,那些支持我的觀眾,有些是看過我的電影的,馬上就買;有的是沒有看過,他被我說服,或是被我感動,他就買票。那他會問一句話說,會不會睡著?(笑)我說,我不敢保證,也許你睡著,他沒有睡著;也許他睡著,你沒睡著;也許你就愛上我的電影,也許你的眼睛就一亮。我基本上覺得看我的電影,有兩個我想講的:一個就是我希望觀眾把它當作是一個對正面社會創作的一個支持。這個支持你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必要,但是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因為這個社會已經走到了一個價值混亂的時代,越來越沒有希望。如果你希望你的後代,或是你自己,希望這個社會還可以存活得有尊嚴的話,你要支持個人創作,不只是對我,對所有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也包括商業片),而不是只讓電影變成一個純粹的商業概念在行走。你買我這張票的時候,你同時應該覺得說,我已經用了一個力氣、心力,來支持個人創作空間的存在,維繫這樣的型態。第二我希望觀眾空空的進去,滿滿的出來。我總覺得說,好萊塢的電影走到現在,這十年來讓我有一個感覺(我想觀眾也有同樣的感覺,可是觀眾不會像我這樣去分析):是「滿滿的進去、空空的出來」。滿滿的期待,期待什麼呢?期待大明星,期待更大的場面,期待更多的資金在這個電影裡面被我享受到,期待劇情,期待類型…。一堆期待進去,它都給你,為什麼你是空的出來?我希望我的電影反而是,你沒有什麼期待,你就知道蔡明亮是一個很認真在做作品的人。我珍惜我每一個資金,我一分錢都沒有浪費,我們賺的錢還是回到電影裡面來。

你知道為什麼有時候我很氣台灣的整個電影界,整個反我的人是反得沒有道理的。第一個,他不知道我的電影是國內最賣座的台灣片。他為什麼不知道?他也許裝做不知道,他還是用那種論調說,你是票房毒藥,所以我們不要支持。我說你不要管我的票房好不好,你要看我的電影對這個社會是不是有益的。什麼有益呢?起碼我的精神就跟你講說,創作很重要。你的小孩要不要創作?還是你的小孩有錢就好了?他有錢,有一天你的小孩在路上被人家捅了一刀,你都會呼天搶地的問是什麼原因?沒有什麼原因,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當一切都是爭權奪利,都是功利的時候,你的小孩子就很容易被人家桶一刀。所以我很難說我的電影有多好看,因為真的見仁見智,個人的感受不同。但是基本上你知道蔡明亮帶領的這群人從來沒有【不認真】。不是說別人不認真,認真包含了一種很嚴肅的態度在裡面。我太看重電影了,我太把電影當作是一種重要的工具,不然不會給你使用。你使用它、你懷疑它,但是你不要浪費它。你要探究它還能做什麼,不是賺錢。賺錢老實說太容易了。

林:這個態度跟《黑眼圈》最後面的鏡頭很像?

蔡:我覺得很奇怪,這個電影每一次在很多觀眾看的時候,我當時在做最後一個鏡頭的時候,很多人都說,是不是可以放點聲音?或者音樂早點出來。我說不要,我要提醒觀眾你在看電影,是這個無聲的體型。你在看一部電影,你在欣賞一部電影。電影本來就是無聲的,從無聲開始。為什麼不能有時候也回到無聲去?其實就是提醒電影的意義在哪裡。可是每一次在威尼斯也好,鹿特丹也好,大戲院、大螢幕,沒有人走,聚精會神,你都可以聽到呼吸聲,很安靜很安靜,到最後掌聲響起。就是很逆道而行,但是其實這才是最大的力量。

林:這應該也是支持你繼續拍電影很大的動力吧!

蔡:對,觀眾的認同。我在國外遇到,尤其這部電影出來的時候,我在維也納遇到一個記者,我知道他很喜歡我的電影。他看完這部電影他就說,你知道嗎?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導演,拍了很多有很好對話的作品,可是你是一個拍沒有對話的好作品的導演。另外我印象很深的是最近在鹿特丹,我遇到一個美國的新導演,我不認識他,他來連看兩場。第一天晚上看完,他就坐在那邊等我,直接過來對我說:你的電影改變了我的想法,卻給了我信心。他走了,第二天他又坐在那邊,又過來跟我聊天。我覺得影片有很多能量在發散。


2007/01/14

萬花嬉春:毋庸置疑的歌舞經典

我很愛歌舞片, 尤其是以前的歌舞片, 萬花嬉春則是我其中的最愛
50幾年前的片(1952), 現在看起來依然迷人, 以前的舞蹈很棒, 整段舞蹈用幾個鏡頭就搞定
主角會跳會唱的, 不像現在都是用剪接出來, 任何人都可以剪成跟舞王一樣, 畫面碎看得也累

第二代舞王的 Gene Kelly, 擅長多種舞蹈, 舞跳得好是無庸置疑
他英俊外表, 加上燦爛的陽光笑容, 根本就是芭比娃娃中的肯尼

能歌善舞的 Donald O'Connor, 逗趣的表情, 風采甚至搶過金凱利, 絕對是本片的最佳男配角

可愛的 Debbie Reynolds, 把聰明有醋勁兒的女主角演得靈活乍現, 生動演出實在令人難忘

很難想像這三個角色換人演的情形, 或許, 這就是我心中根深蒂固萬花嬉春的樣子吧


Singing In the Rain 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段之一


2006/12/27

[轉] 張藝謀南都專訪

以下文字轉自 http://ent.sina.com.cn/m/c/2006-12-25/23091386092.html

南都:《黃金甲》上映以後,我們聽到了很多極端的意見,比如關於色彩,有人說色彩太濃烈,誇張的說法是建議大家戴墨鏡看,但有人又說,這是末世行將崩潰之前的那種燦爛圖景。哪種說法是你追求的?

張:主觀上來說,我就是喜歡濃烈的色彩,這是一定的。每次我要拍濃烈的色彩時,我一定要說出我自己的想法,為自己找一個出發點,至於大家認不認可,那就是大家的事情。我這次為自己找了個理由,就是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最好的寫照。唐代,奢華,奢華背後的陰謀、黑暗和人性的摧殘,壓抑等等。我個人認為,這個故事的設立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我說服自己就夠了,我就放心去做。

南都:「金玉」很容易看到,那特別多「金玉」吸引人的注意力以後呢?不一定人人能看到「敗絮」。

張:你這個問題問得不準確,你以「可能」來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就不能回答,因為它只是你認為的可能。我們都沒做全面的、全國觀眾的調查研究,所以我不去回答這個虛設。看到了就看到了,看不到就看不到,沒關係。很多故事的方向、思想的意義、導演的歷練,不是每個觀眾都能感受得到的,那還能把導演急死了?我認為沒必要。所以我老說,給我自己一個出發點,我就拍了這部電影。至於它的分寸、效果,都不是我擔心的。另外,我還認為它具備商業性。分寸這些東西都是因人而異的,沒有標準性的討論沒有意義。

南都:片中那些大場面的鏡頭,那些人的倒下都是一片一片的,沒有一個人物特寫,這樣鏡頭的運用有什麼用意嗎?

張:我注意到了,是有這麼一個評價,我覺得他們給看反了。我是有意這樣做的,我拍幾個士兵的特寫還不容易?拍幾個臉部表情還不容易?我倒想讓你覺得人就像機器一樣,像割草一樣。拍戲時我就說像「絞肉機」,我要的表現方法就是把他們擠壓起來絞殺,要的就是這樣。人成了絞肉機裡面的肉,沒必要看到表情,這樣才會讓人震驚。所以他們看反了,他們覺得要有表情來強調人性。兩回事。我是專門不要的。

南都:影片的結局是最受爭議的部分。我有一個同事跟我說:「我作為一個做母親的人,看到王抽死小王子那一段,很震驚,受不了。怎麼可以這樣?」作為一個導演,你怎麼看這種受眾感受呢?

張:這個我沒有辦法,話說回來,拍這部電影之前,我看了幾十本關於後宮的、宮廷的書和資料。歷朝歷代,能收集到的我全看了。之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母親說的問題。我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說宮廷是沒有人性的,不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能想的?因為宮廷都是世襲的,所以它發生的所有暴力事件都是親人之間的,所有暴力事件全是因為權力而產生你死我活的後果,父子相殘、兄弟相殘、兄妹相殘,包括亂倫,都是觸目驚心的。中國是這樣,外國也是。當然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母親怎麼也無法接受,怎麼可以對兒子這樣?我跟你說,宮廷裡邊比比皆是!我倒是認為要這樣表現。

南都:影片最後,王代表的力量獲得了勝利,這個結局讓很多人感覺沉重和沒有希望,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張:古往今來,所有反抗封建統治的造反運動從來沒有獲得最終的勝利,全是意味著改朝換代,另一個朝代的開始。這是歷史規律。以王代表的封建主義當然最終還是會獲得勝利。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在封建主義統治下人性的悲劇。其實我自己看,王也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他除了權力,還有什麼?

南都:也許有人能感覺到冷漠和絕望背後的批判,但也有人感覺到是冷漠和絕望本身。你的答案別人不一定能領悟到。

張:我不想把原創作為一個標竿。觀眾怎麼想我都沒意見,我不會說什麼對什麼錯。我很高興觀眾能有思考,這樣最好。《黃金甲》這樣的電影,我們把它叫做主流商業電影,但我並不把它看做是商業電影,最少不是純粹的商業,拍這個電影是有我自己一些思考的。我很高興觀眾能給電影以延伸性,我才不去說對或錯。

南都:你認為電影是什麼?是娛樂的工具還是心靈的救贖?

張: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還是認為很多年前的一種說法是有道理的:電影集娛樂功能、審美功能及思考功能為一體。既然《黃金甲》是一個大悲劇,當然要保持它的悲劇方向,這是這部作品的主題,我不想改變它的方向。觀眾去看一部悲劇電影,不會因為它的悲劇性,出了影院門就覺得生活沒有希望了。如果這樣就沒有人看悲劇了,電影就是電影,它不是我們的現實生活。

南都:在《黃金甲》裡,有沒有你個人的歷史觀、政治觀?

張:也許有,我跟老外也是這麼介紹的??我說那就是《大紅燈籠》的宮廷版,對方馬上明白。這兩個故事有某種相似性,首先兩個原作本身相似,曹禺的《雷雨》和蘇童的《妻妾成群》都觸及到封建大家族,都寫到女性的悲劇命運。裡面就有我想說的話。

南都:這時拍了《黃金甲》,對你這個階段人生的遭遇和解讀……

張:沒有任何關係。偶然的想法。我找一個故事找不到,很著急,又不想搞原創劇,原創劇太辛苦了,四五年,五六年太累了。我又不是好編劇。那就拍經典,翻拍經典。大夥亂想都沒有主意,我就說:「哎!可以拍《雷雨》啊!」僅此而已。沒有歷史的規律(笑)(大家試圖找到你的思想軌跡……)沒有。別說拍電影了,就說我們國家的許多大事,真的可以像歷史學家一樣,完全按歷史規律來嗎?未必。有時就是很偶然地發生的,由小的、很偶然的情節決定的。那些由後來寫書的人做的總結,我是根本不相信的。看中國五千年文化發展史,讀歷史學家寫的東西,我都是半信半疑的,因為他們全部總結成必然性,總結成歷史唯物主義的必然性。我才不信呢,我想可能那天,那個皇帝就是跟人吵了一架,他不高興了,突然做了一個事情。但等事情過去之後,沒有真相之後,皇帝也沒說。後來到歷史學家這兒,他一定變成歷史的必然,那天必然要殺了這50個人。對我來說,就是偶然的勝利,拍戲也一樣,沒有太多心態和規律在裡面。

南都:現在大片的通病已經被觀眾總結出來了,對於那種視覺上的強勢,你怎麼看?

張:拍大片,一定要抓視覺造型的強勢,這也是我們和盜版抗爭的方法啊。把視覺爭取到一個盜版無法達到的高度,這不應該是媒體嘲弄的對象。大片鋪天蓋地的視覺效果、製造的話題,這些都是可以與盜版抗爭的東西。中國的所謂「大片」,只是剛剛起步,當然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好萊塢的大片已經拍了很多年了,早就有了完善的製作隊伍和遊戲規則。我們只是剛剛開始,不要急於總結。中國大片還沒有幾部呢,何來「通」病?如果中國已經拍了幾十部乃至上百部大片,大概可以總結出某種共性吧。電影市場需要各種類型,既有大片,也有中等片,也有小製作,不必急於總結規律。電影人都會自我反省。

南都:你曾經說過,導演在拍攝大製作影片時會忍不住「炫技」,你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為什麼所有的導演都躲不過?

張:因為大製作電影突然擁有了非常雄厚的財力和很多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技術手段,加上大明星和各個創作部門的精英,一下子有了這麼多資源,常常容易盡情發揮一下導演自己的感覺。我們拍動作片都知道,拍一場文戲你可能只用一天。拍一場動作戲要用20天,就是這樣的比例。(它加進了)你諸多的努力、諸多的代價,全組人在這20天拍得很辛苦,所以你會迷戀它,會捨不得剪它。《黃金甲》我自己做得不錯,我把許多6秒鐘就要花10萬美元的電腦技術的鏡頭都剪掉了,我要讓它嚴格走故事情節這個大的趨勢,只要有一點拖,我就毫不猶豫地剪掉。

南都:國際市場怎麼樣看待中國古裝大片?對這類影片的需求是不是已經飽和了?

張:這個問題太大了,國際市場我完全不能瞭解,因為有一百多個國家呢!但我知道,截至今天,那些外國的片商還是願意購買古裝動作類型,對於中國電影的其它類型,他們出的價錢很低,出品人不願意賣,於是就談不上進入國際市場。為什麼是這樣的現狀呢?這要問所有外國片商,他們為什麼口味這麼單一?但你從歷史的角度看,從李小龍開始,這種單一的選擇延續到今天已經幾十年了,不可能奢望未來的十年之內有所改變。從這個角度講,那些外國片商們仍然首選古裝動作類型,沒辦法。你若不想進入這個市場,你當然可以不理睬它,賣出去賣不出去可以不管。但你如果希望電影賣到更多的國家,現在這種情況就是不平等,但你只能面對,別無選擇。

南都:《黃金甲》之後,這類國產古裝大片還有無突破的可能?

張:你永遠不能終結某種類型,認為這種類型的電影該結束了。電影的類型非常像時裝的流行潮流,是循環的,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所以沒有一種電影類型你可以斷言它該結束了。

南都:我們之前採訪你時你說過一句話:「如果觀眾只是以故事論好壞的話,那黃金甲做得還不錯。」這話是不是還沒說完?是不是跟你本人之間的追求有段距離?

張:沒說完的意思就是說,電影的功能特別多,不應該單純用講故事的標準來看。但是,我們也順應觀眾的需求。因為商業電影主打是觀眾。但作為導演,電影還是多元化的。舉例來說,《英雄》就不是講故事的,它是風格化的、詩化的,根本就不是講故事,這就出現讀解上的偏差。但我又不能說老百姓不講理,我只能尊重大眾心理。我這話的意思是說,作為導演我有自己的情緒,我還是願意從事多樣化的嘗試,不會永遠以大眾的口味作為最高目標。

南都:這次《黃金甲》的上映和《三峽好人》正好同期,賈樟柯說「到處都是黃金,哪裡還有好人啊!」這是針對《黃金甲》在市場上的強勢說的。

張:這話聽起來像格言,但還是有怨氣啊!今天有記者問我「你是不是可以把廳騰出來讓給《三峽好人》?」這簡直是一幫外行人在說外行話!完全是一個錯誤概念!藝術片和商業片本來就應該車走車路,馬走馬路,不要一鍋燴。現在出現這樣的情況那是我們的產業鏈有問題。我們現在的工業系統不規範,因此產生出來額外的話題。說到底,藝術片缺的是一個真正的藝術院線,獨立的藝術院線。現在大家不僅談《三峽好人》,長期以來都在談一個國產片的出路問題。其實它生存不下去不是大片整的,是因為小製作電影一直沒有一個獨立的藝術院線,沒有配套來培養觀眾群。正常的應該是,藝術電影上藝術院線,商業片上商業院線,這樣才能自己走自己的道,沒有誰看誰不順眼了。把不規範的原因提升到思想和道德的層面,好像看出了誰庸俗,誰高尚,這是不對的。

南都:你的三部電影都有很高的票房,你覺得自己瞭解大眾對國產片的評價嗎?

張:中國的大眾可能是全世界眼光最高的大眾,因為他們的審美眼光是盜版光碟培養教育出來的。除了超級發燒友,一個普通大眾一年看30張光碟,算多的了吧,他看的這30張可能是這一年全世界最優秀的電影,各種類型都有。他看到了這30張,但他看不到這30張後面3000部垃圾片。這樣多年的精英盜版光碟看下來,用這個標準來看國產電影,其實很正常。只能說,我們的創作環境越是艱難,越能鍛鍊自己。如果一個人在罵聲中倒下,那他就不能在中國做導演。

南都:這些年來,你和觀眾之間的溝通是如何進行的?

張:所謂「觀眾」這個量詞太大了,到底是哪些人呢?不包括你我嗎?所以不必刻意去開展一次廣泛的徵詢意見活動,你就算走遍大江南北,花半年的時間徵求意見,你也不敢說你對話的範圍就代表「觀眾」了。我自己點點滴滴聽到的一些反應就行了。你只要有一顆平常心,並且保持清醒的反思頭腦,隻言片語也會有用。

南都:電影上映之後,媒體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盛讚也有狂批,你怎麼看這些評論?

張:中國媒體在很長時間內是過於強悍的,所以這就是很多導演不喜歡媒體的原因。講到中國電影的不規範,講到影評這一塊,其實也是不規範的。你看其他西方國家,他們的規範化制度,影評影響票房,就是因為它們客觀、準確,有相當的信譽。但在今天的中國,有哪一位先生的影評是可以引導大眾票房的?沒有。那麼實際上沒有有份量的影評,也沒有有份量的影評隊伍出現。媒體簡單化的、情緒化的、某種心態化的一些言論,似乎就成了影評的唯一參照,於是它就兩頭脫離。一頭,創作人不喜歡,因為你們說的不代表什麼。另一頭呢,大眾也說得不對,完全不是他們看到的。所以媒體現在也很為難,兩頭都不討好。這也是中國電影現在的尷尬。這些都要慢慢來,最終會有(電影的)一個大國,泱泱大國,對不對?(笑)如果產業化後,方方面面都會規範,最後不會存在我們今天討論的這些問題。

南都:這些評論,你會聽聽嗎?

張:一般就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看一下就完了,不去在意。因為文化圈裡每個人的心態都不一樣。你能有時候讀解出來某種很正常的心態的某種東西。越是這樣的東西,我越能看清楚。反倒你會付之一笑就完了。你不必去想,我做我自己的事就完了。

南都:對你來說,有建設性的意見來自什麼地方?

張:我們現在沒有收集意見的渠道,除非你自己沒事幹去瀏覽所有的網頁、所有的自由論壇,量太大了。我現在還不會打字,還進不了那裡邊去,我就只看網站新聞就完了。我平常很少注意這個。在讀報紙時也看到一些東西,我訂了幾份報紙。其實能看出一個大概方向就行了。不在意它,不去收集它的數量多寡,也不去想。

南都:拍大片要打破自己的紀錄,做奧運會首映式有十幾億人等著看,當張藝謀是不是挺累的?

張:我才不會想那麼多呢!那樣我累死了!我一點都不想那麼累。你把自己當成一碟菜舉在那兒,就很累。只要我對這個事業熱愛,這就夠了。你想要自己芝麻開花節節高是不可能的,沒有人能保持永遠的上升趨勢。再說,是不是上升,還不在我這裡評論呢。我們這個圈裡的多少人認為我一直在腐朽下去。(笑)對不對?每個人標準不同。

南都:大片拍到第三部了,票房又破了紀錄,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是起步早嗎?時機好嗎?

張:一定要給所謂成功兩個字打個引號,因為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如果拿硬的指標來說,這是票房成功,大家都得承認。如果拿電影的眾說紛紜來講,我們同行裡多少人罵我是臭大糞,對吧?所以,我不想用這個很虛的「成功」兩個字來總結自己的所謂經驗格式或者心態,沒這個必要。我對得起朋友,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所有人付出的努力就可以了。我自己不去想「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我就想著我下一個電影、下一個工作,我就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想著。讓自己有個平常心就可以了。


2006/12/26

[轉] 張藝謀新浪專訪

新浪專訪張藝謀,以下文字轉自 http://ent.sina.com.cn/m/c/bn/2006-12-25/10553207.html

新浪娛樂:《黃金甲》剛被《時代》評為今年十大影片,你對此怎麼看?

張藝謀:我離開美國的時候是21號的深夜,那天是個雙重的日子,準備了幾年的歌劇《秦始皇》上了舞台,同時《黃金甲》在北美全面首映。他們對我說,一個導演趕上兩部作品同天首映,是非常少的巧合,兩個行業啊,誰也沒跟誰商量。我是在《秦始皇》酒宴上得知這個消息,但當時現場亂哄哄的,回來後才知道。

新浪娛樂:那篇文章對你的評價非常藝術,但你下午談到《黃金甲》是部商業片,願意別人在片裡尋找文化意義嗎?

張藝謀:我們不應該分得那麼清晰,只不過現在大家都談市場票房,所以我就入鄉隨俗地說《黃金甲》是部商業片,當然它不是那麼純粹。首先《雷雨》就是部文化作品,其次任何導演拍電影,都希望作品內涵更豐富,信息量更大,所以只要不破壞影片類型,他都會放進去很多想法。

新浪娛樂:那在《黃金甲》裡你放進去什麼特別的想法?

張藝謀:首先我還是追求作品的思想性,它有點像《大紅燈籠高高掛》,同一個主題,封建文化壓迫下的一個女性悲劇,她的扭曲掙扎畸形的心路歷程,我喜歡這樣的命題。另外它的華麗甚至超奢華的包裝,都跟這思想有關係,而不是憑空賣弄,鞏俐的造型,你都能看到內心的黑暗和虛無、罪惡。

新浪娛樂:你所說的封建文化,有人認為跟這個時代的現實沒有對應。

張藝謀:電影不是那麼直接反應現實,它是在審美過程中讓觀眾去聯想去延伸。要想直接的話,應該去拍紀錄片電視專題片《焦點訪談》之類的,那最快了。

新浪娛樂:怎麼看待反倫理的人物關係?

張藝謀:我看了幾十部研究古代帝王生活的書,慢慢整理出來,所有的帝王家庭,他們在後宮發生的故事,只要是權力爭鬥,全都是血肉相殘的,很殘酷,還有亂倫現象大量存在,因為整個後宮都是血緣關係裡的,皇帝生很多兒子、女兒,甚至母子在一起都有。

新浪娛樂:原著《雷雨》是強調人性的,有影評人說放在後宮的環境裡,影片有點反人性的?

張藝謀:作品沒有反人性,那是帝王生活的寫照。我所做的是關照弱勢群體,這個和《雷雨》主題是一樣的,儘管鞏俐貴為皇后,但在封建文化裡她還是個男權壓迫下的弱勢群體,最終逃避不了命運。

新浪娛樂:具體到影片角色上,哪個給你帶來的感受更多些?

張藝謀:我認為繁漪是核心,我們曾經討論過,可以抓任何一個人去改編。很多研究雷雨的學者認為我這樣是對的,繁漪的掙扎和扭曲,體現了時代精神,她是在五四文化背景下控訴那些腐朽的東西,如果只是個家庭故事,就沒有那麼大的份量。所以我們讓她的反抗更複雜些,更視覺化,因為她是心理,不能像話劇那樣用嘴說:「我恨死你了」就明白了,但電影就變成不惜身家性命,也要把你推倒的,

新浪娛樂:你一直喜歡儀式感的東西,談談《黃金甲》裡這方面的。

張藝謀:我喜歡用鏡頭闡述張力,細節可以放大某種東西,讓它變得具體,《黃金甲》裡拍了很多特寫。《雷雨》是24時內發生的,我就很喜歡這種設計,就拿過來用,改編成48小時。為了表現緊迫感,我就想到了報時辰。另外,我們也想像《雷雨》那樣在一個日子讓它全部發生,想了很多節日,包括春節,後來就用了重陽節,因為那菊花很有渲染力,還有相關習俗,挺有意味的。我覺得「黃金甲」體現了黃巢那句詩的兩層含義,滿城的菊花和造反的軍隊。

新浪娛樂:趙小丁說過影片在攝影上用的是誇張的表現手法?

張藝謀:這是個黑色的故事,我有意用奢華去包裝。一個是在視覺上平衡,另外符合唐朝皇宮的生活。這能給電影帶來反差,不要那麼順平黑色就用暗色調來。

新浪娛樂:但也有觀眾反應視覺效果是強迫式的?

張藝謀:我比較喜歡飽滿,不愛中庸,太溫,所以想好一個方向,就做得很飽滿,是個人愛好。

新浪娛樂:你前面說《黃金甲》跟《大紅燈籠高高掛》挺像的,鞏俐在這部影片裡的氣息,也和當時差不多,你覺得她的突破在哪呢?

張藝謀:不能單說突破。她比那時候成熟多了,十多年啦,閱歷人生都在內心深處有很厚的鋪墊,已經很收放自如,在片場我不用跟她說太多,她都清楚。

新浪娛樂:鞏俐說過希望演《黃金甲》續集,有可能嗎?

張藝謀:《黃金甲》要不要續集我就不知道了,我當然知道演這個片子她不夠盡興,因為《黃金甲》基本是群戲,不像《菊豆》那些從頭演到尾,她希望演更有意思的角色,如果有合適的,我還會找她演。

新浪娛樂:除了鞏俐和發哥,其他幾個演員,都是在高潮戲發力的,有人說這也可以理解為前面的文戲鋪墊得不夠?

張藝謀:我覺得鋪墊得夠了。有些空間留給觀眾,不要講得太白,羅羅嗦嗦。比如說劉燁自殺那場戲,他很懦弱,發現王后造反後就威脅,王后不理他,他用自殺表現無路可逃的心態。懦弱的人自殺,這一刀下來就很有可能偏了,就像我們看一些人開槍自殺,「蹦」一聲,從額頭擦過去,劃一口子。

新浪娛樂:有沒有刪掉一些戲?

張藝謀:刪掉很多文戲武戲。大王和蔣氏相認那場,我們原來是學《雷雨》,佈置了一個跟以前一樣的房子,表示他懷念。後來剪掉,是跟發哥討論的結果,他認為不必要用房子,作為一個皇帝這樣有點怪。另外皇帝的老婆不能改嫁,所以當他知道她跟別人生了孩子,就算你什麼事情都不做,還是要滅你,他原來以為她已經死了。武戲也剪了很多,每場武戲都剪掉了一些,希望影片變得緊湊。

新浪娛樂:你做出這個修改是發哥的意見,經常因為演員意見做改動嗎?

張藝謀:經常討論啊,如果演員說得有道理,我就會第一時間做出修改。因為每個演員的意見都是要讓人物更豐滿。

新浪娛樂:第六代導演們對古裝大片有些負面意見,包括說沒文化的,你怎麼看?

張藝謀:我根本就不去想,有些人的話都是廢話。在國外不會對大片有憤怒的吶喊,有專門的藝術院線,大家車走車路,馬走馬路,大家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不存在誰是霸權,不存在讓誰沒有活路,沒有排他性。如果那部電影連藝術院線都進不去,那一定是很差,導演應該檢討自己,不會覺得我這個不好就是因為你,上升到庸俗和高尚的精神層面去看。我們這個是體制不夠健全,現在別人看我不順眼,那些言論我覺得是很可笑的。陳舊/文


2006/11/22

電影札記 (1)

11/22/06 再見了老曼
多年前看《銀色性男女》,認識了勞勃阿特曼,深被他吸引
毫不留情的寫實影像,揭露都會寂寞與空虛

他作品常多達2、30人,錯綜的角色關係、驚人調度
多線敘事恐無人能出其右,也使眾多明星不惜代價為參與他電影

今日,他走了, 再見了老曼

--------------------------------------------------------
12/2/06 無極

難以聯想這是拍過"和你在一起"、"霸王別姬"的陳凱歌

原因或許出在由福斯出資。遊戲規則是這樣子,拿了人錢,就不得不受控
好萊塢是製片的世界,往往大幅削弱導演的個人特質
這部,也變成"往往"的那一部

3D痕跡太深、不夠自然
看著東方中古神話世界,葉錦添真是華人美術指導的一哥
東方精神沒作出來,反倒像外國人在演東方戲

陳凱歌說:"『無極』就是指命運的終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希望能把握自己的命運,於是無極的問題就出現了。"
這句話說的真有那麼一回事
只不過,電影弱了多

--------------------------------------------------------
12/4/06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倒敘沒什麼新鮮,但在順、倒之中轉換流暢卻是一門學問
而音樂也畫龍點睛,剪接平順
仔細聆聽,連上樓梯都有對上音樂節拍,不難察覺導演的用心

松子原是音樂老師因愛護學生,慢慢走向不歸路
她的一生都在為了別人而活,渴望愛的感覺,不惜一切換取與愛人相處
松子的人生是荒謬的、是電影的、是戲劇的

雖然松子性格過於扁平,無可救藥的浪漫
但確實也反映出,父系社會結構底下的女性
導演也刻意在結尾對松子懺悔,是告解、是道歉、或著是安撫觀眾

表現形式上,熱鬧的歌舞場面
普普(pop)風格的視覺,加上俏皮音樂的確是賞心悅目

--------------------------------------------------------
12/10/06 真情影展 - 白色梔子花



姜麗芬現為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老師
白色梔子花是她第一次執導,同時編、演、唱

女主角(柳青)是上海越劇名伶,表演時與翰文(吳大維飾)相識
兩人墜入愛河,逃難途中翰文不幸身亡
柳青後來再嫁,育有兩子並照顧老母
但心仍惦記著翰文,丈夫承受感情壓力,卻大方鼓勵柳青回上海

姜麗芬有種清新脫俗的氣質,婚前婚後其眼神變化
神情由羞澀轉變滄桑,佩服大陸戲劇的紮實訓練

片尾的傷心欲絕,沒矯情的特寫及配樂,只剩刻骨銘心的愛與悲

當柳青把定情遺物投入河中,眼前,先生帶著兩個孩子在岸邊等候...

大時代底下,人變得好小....

--------------------------------------------------------
12/20/06 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金甲是張藝謀三部古裝片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前兩部形式重於內容,包裝中華文化顯得過頭,這次張再度把重心拉回他擅長的「人」身上。

張被批評"十面"不懂唐朝美學,在"黃金甲"他更是變本加厲,視覺是超乎想像"滿"與"過"。不難看出張的硬脾氣,越是批評他,他越故意,有人則是被罵了,永遠不敢碰。不論結果優劣,以創作者立場來說,是好事一樁。媚俗而安全創作的作品,往往才易被時間遺忘。

我覺得英文片名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挺貼切的

周董是有進步,但跟一群硬底子演員,還是顯得格格不入,層次深度差太多。發哥、鞏利不用說,陳瑾、劉燁也是讓人印象深刻。

--------------------------------------------------------
1/29/07 性愛巴士


搖滾芭比導演卡麥隆米契爾的新作

所有人都可來到這沙龍,尋求愛情,尋求性
仰賴電腦配對的年輕人、事業有成的老人、身材走樣的中年男子
對異性絕望的女同志、悲慘童年的性虐待狂、偷窺多年的鄰居
毫不掩飾同性、異性、雙性間的愛情

華裔女主角 Sook Yin-Lee 表現優秀,已婚的心理諮詢師
卻從未獲得性高潮,渴望獲得性與愛

媒體過度宣染電影的情色內容,事實上,骨子也不過是眾多的愛情辯證

好萊塢假道學的愛情文化,不敢挑戰主流社會價值觀
孤單、寂寞、壓抑,是得找到出口,死亡就能真正解脫?

紐約大停電後,所有人獲得昇華,迎向性愛烏托邦

--------------------------------------------------------
1/30/07 阿波卡獵逃



梅爾吉伯遜編、導,成功掌握娛樂元素,全片節奏緊湊,140分鐘不覺冗長

本片採用非職業演員,其中還包含許多當地原住民
所有演員講馬雅語,包含主角都另外學習
服裝、場景精緻,看得出本片的企圖心,身體裝飾更是大開眼界
雖說是劇情片,導演儘量還原真實,不乏些露骨鏡頭

叢林裡大量的運動鏡頭,難度高外甚為流暢,這是吉伯遜第四部執導的電影
雖無耳目一新的表現,但以好萊塢來說,可對他有些期待

戰爭與殺戮,永遠不會是最好的人類相處模式

關於:
*Apocalypto是源自希臘文,意指「文明的崩毀與重生」

*片頭:"偉大的文明不會被外力征服,只會自我毀滅。"

*整片使用目前已分化成27種方言的馬雅語

*瑪雅的各個城市之間常有戰爭,戰敗一方通常都會有大批的俘虜被當作祭品處死。

*瑪雅人將一年分18個月,每個月20天,另加5天作為禁忌日,這樣全年就是365天。經過長期星象觀測觀察、周密計算,將一年的長度修正為365.242129天,這同今天科學測定的絕對年長365.242198天的數值,相差不足千分之一。

*庫庫爾坎(Kukulkan)金字塔高約30米,四周各由91級臺階環繞,加起來一共364階,再加上塔頂的羽蛇神廟,共有365階,象徵了一個太陽年中的365個日子。

*自古以來,瑪雅農民採用一種極原始的「米爾帕」耕作法:他們先把樹木統統砍光,過一段時間乾燥以後,在雨季到來之前放火焚毀,以草木灰作肥料,覆蓋住貧瘠的雨林土壤。

*1519年西班牙人從墨西哥灣登陸,當時阿茲特克人誤以為是傳說中羽蛇神(Quetzalcoatl)的歸來,因此邀請西班牙人進城,但西班牙人在城內搜括黃金,並屠殺了阻止他們的祭司們。

*西班牙通過在美洲獲得的巨大財富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土著居民進行了種族滅絕似的屠殺。

--------------------------------------------------------
2/12/07 心靈印記


片頭第一個迷人影像,即吸引了我,直到結尾,充滿說不盡的複雜情緒

印度有99%的窮人,生來只是為了要受難,期盼跳脫永無止境的輪迴

用石頭排影子,用眼睛阻擋火車的人,路邊屍體
大量人民露宿街頭,排隊一小時只為了一塊餅
擔心踩到螞蟻,有錢人火葬時木頭較多,把蒼蠅載回原處,妓女當作桌子

幾乎每句對白,都是對生命意義提出辯證

英文片名:Scream of The Ants,螞蟻的尖叫

哲學思辨與心靈淨化,推薦
----------------
影片對白:

用走的要兩天,開車只要一小時
如果開車只會看到美景,而用走的則會看見異象

人生橫越五大洲七大洋,最後發現世界就在自己家花園的葉片的露珠裡

對窮人,神的答案就是苦中作樂。
飢餓時,一片麵包就是喜悅。
口渴時,一滴水就是快樂。
疲累時,睡覺是最幸福的事
要有真正的快樂,必須先捨棄,而非先獲得。
大家不懂神為何青睞富人,其實祂喜愛窮人
祂讓他們貧窮,只需略施小惠,他們就快樂了。

這宇宙簡直是狗屎,那些狗屎不是固定不動的。
不是,狗屎不斷掉到你頭上,它是個過程,不斷有狗屎出現
你就是會碰到一堆狗屎,狗屎不是固定的,是會動的;會到處跑,會落在你頭上。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解釋。
例如天主教徒會說:「你自找的」
基督徒會說:「讓它落到別人頭上吧」
回教徒會說:「這是阿拉的意旨」
猶太教徒會說:「為什麼老是我們倒楣?」
佛教徒會說:「其實那不是狗屎」
日本的禪宗會說:「去聽那狗屎落下的聲音」
但這些都只是理論,只是一些人想出來安慰別人的方法
讓人在不斷的霉運中,還能繼續活下去!

我們每踏一步,都至少踩死一隻螞蟻。
妳必須選擇, 要想見妳的完人,妳就得當殺螞蟻的兇手;
要是停下,就換妳被犧牲。
妳因為信仰而不吃肉,牛隻跟妳腳下踩死的螞蟻,有何不同?
如果吃肉是暴行,那走路也是暴行。
大家都說神是慈悲的,如果有神,祂為何不做好事?

--------------------------------------------------------
5/17/07 賽伯格之戀


女主角以為自己是機器人,找尋生存意義
男主角以為自己可偷取他人能力
兩人看似瘋狂的行為,卻找出契合的相處模式
點出社會、家庭、老人問題,多少人因為"正常"的社會規範下
產生所謂"反社會"行為而被認為精神偏差,而正常人則因恐懼而隔離不正常的人

前半段略顯語焉不詳,人物處理不夠鮮明外故事架構也挺鬆散
心想朴贊旭嘗試轉型調性光明的電影,恐怕失手?
幸好隨著挖掘人物背景,主題才慢慢浮現
見到韓國在特校處理能力卓越,尤其幾個超現實的片段十分討喜

--------------------------------------------------------
7/26/07 巴黎不打烊


音樂家寧願去醫院為病人演奏,不喜歡在音樂廳為不懂音樂的人演奏
當紅肥皂劇女星擺脫世俗演出心中的舞台劇主角
富翁為了淡忘過去拍賣收藏的所有藝術品
幾位擁有光鮮亮麗外表的藝術家,都極力想改變現有生活

導演大量闡述其藝術及人生觀,喋喋不休卻輕鬆不說教,舒服


2006/11/14

2006 亞太影展札記


今天老神在在的去拿亞太影展的票
既然到現場, 就順便看了"大力士阿羅夏" (官網)
票務人員跟我說 "這是卡通唷"
呃, 我看起來就是一附不喜歡看卡通的臉嗎?
這部俄羅斯影史上最賣座的動畫電影
看完覺得, 趣味是有卻只點到為止, 或許牽涉俄國保守民族性
長期接受3D的視覺轟炸, 還是覺得2D的東西很可愛(2D?還是3D仿2D?)

另.......冷氣是不用錢阿
----------------------------------------------------



夜宴果然是人氣片, 半小時前早已一堆人在排隊
先前耳聞這部片褒貶不一, 今個兒就來瞧一瞧

當初是預告吸引我(已很久沒被預告吸引去看電影)
葉錦添的畫面真是美不勝收, 讓人錯覺是一連串的攝影展
想看動作片的人想必會很失望, 武打安排不多且節奏緩慢
事實上, 這部片並沒有很高的娛樂效果

白話文言交雜的台詞, 的確略帶突兀
但若全古全今的安排,我也不覺得高明多少
或許這部份得再三思考

一首越人歌前後唱三次, 馮小剛會不知道嗎? 不竟然
或許,這首歌對於本片有很大的意義及不可或缺性

權力、愛、恨、慾望

同樣

夜宴是齣悲劇, 不是大哭大鬧的悲, 而是無奈的看著結局發生

馮小剛的敗筆就在於: 章子怡的背面全裸是替身(生氣中)

另, 皇帝命令士兵做事, 士兵不回答"是" "遵命" , 而是回答 "諾"
---------------------------------------------------------------


在這之前, 我不認識鄭文堂, 一直以為深海是新銳導演拍的
但看片時覺得很驚喜, 一點都沒有生澀感
正想說這年輕人值得觀察, 其實,鄭原已是打滾多年的電影人

深海故事簡單流暢、人物性格鮮明, 適度融入台灣色彩
雖然角色心境轉變太快而顯得突兀, 不過電影時間就這麼長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說完整故事, 導演功夫好壞也不就是看這種地方

蘇慧倫跟陸弈靜對手時, 覺得陸演得不錯
但蘇慧倫跟李威對手時, 就覺得蘇演得不錯

原來,想要拼影帝影后的, 找石頭、木頭一起演就對了

周羯淪:"耳朵癢癢的"


2006/11/11

2006 金馬影展札記

<曼鼓瘋> ,放映前見到導演,看造型就覺得他是怪喀一個,果然,影片一開始就開始惡搞,先是用星際大戰來說明故事背景,接著導演、演員名單也充滿創意,故事是主角謀殺了房東,但懷疑遭人陷害而找出原因,一連串拼貼、快速剪接、動畫、特校應用,突兀的粗糙感融雜無厘頭,雖說影片節奏控制略微生澀,卻不難發現導演未來潛力。
------------------------------------------------

本片尚未分級 (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 2006)

美國電影協會 (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 MPAA ) 管理著全美上映影片的分級
分為 G, PG, PG-13, R, NC-17。其中 R (限制級,17 歲以下須有成人陪同) 及 NC-17 (17歲以下不行)爭議最大。一些創作者有時為了表現理念,時有裸露鏡頭。

R跟NC-17最大的差別不只是幾百萬美元的電影票房損失,大型出租店百視達等也不會有NC-17的影片 (佔總收入 40%)。大多數的發行公司不願碰觸這些電影,也就是不會有宣傳,不會有合作的戲院放映,甚至有些國家不會代理NC-17電影,這對於創作者作品推廣是一大衝擊。然而,分級的委員是保密不對外公開,完全黑箱作業來決定影片生存。分級標準更是荒謬,例如性愛抽動次數、高潮時間,一些殘忍暴力的電影卻能R甚至PG-13過關。

例如麗芙·泰勒在一部電影提及其自慰次數(只是嘴巴說,沒影像),後來此片被列為 R,導演很生氣卻又諷刺的說,「你能想像麗芙·泰勒自慰嗎?她是精靈公主耶 (魔戒)」。

此片導演雇用私家偵探找出所有委員,紀錄其過程並且把這部影片再交給MPAA。毫無疑問,這部影片一樣被列為 NC-17。推薦給電影人或電影迷。
------------------------------------------------


瘋狂店員 II (Clerks II, 2006)

早已久仰瘋狂店員(1994)的大名,卻一直沒機會看。12 年後,拍了第二級,這次金馬也就順便看看。

一連串的辛辣對白及有趣的設計,爭論星際大戰與魔戒誰是正統三部曲,人獸交秀(對方堅持是跨種族情色),兩位無所事事的賣毒者,荒謬的同時還是有表現導演愛情及事業觀。

影片結束時,不忘惡搞一下,工作人員名單結束後,導演接著感謝他在 myspace (全球最大交友網) 上的朋友,一次六排,滿滿的名字,列了一萬人,哈。
------------------------------------------------

吉米闖天關 (Free Jimmy, 2006)

影片介紹寫"堪稱Kuso噁爛版《馬達加斯加》",跟我的感覺有些偏差。

某幾個點是挺有趣,但很多時候,會讓我覺得如果真人就可以演,為何要用3D動畫呈現。人物眾多,角色卻不夠鮮明。其實我並不怎喜歡為3D而3D的作品,尤其現在3D動畫出產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有好的故事比任何製作技術還重要的多。

------------------------------------------------

謊顏(Time, 2006)

韓國導演金基德,拍片速度驚人,卻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空屋情人》-2004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拍攝13天。《援交天使》-2004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拍攝11天。

他的電影總是孤獨、陰暗,用力的挖掘社會邊緣人,遊走愛慾情恨間。從早期的狂野、奔放,最近也溫和許多,不難發覺他心境的改變。

這次,他又更平易近人些。一如往常,他喜歡在電影加入藝術元素,這也是他電影賞心悅目的原因之一。對白很多,比較不那麼沈重(還是有,但那種悲還不算重),也看到金少見的幽默。

他大力抨擊韓國整型文化(我一向覺得藝術家能推展自己文化是值得鼓勵的)。故事仍是建立在人的情感上,我想,這也是他擅長之處。

有些片段略顯瑣碎,不夠精鍊,或,我太習慣沈默寡言的他。

繼續期待他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