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performanc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erformanc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11/10

2011台灣藝術大學校慶- 創意舞劇比賽

每年十月,是台灣藝術大學校慶的時間, 其中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創意舞劇競賽。每科系的大一新生進行對抗,13個科系取 6 隊比決賽。各系都很重視這活動,幾乎入學的頭一個月都在熬夜製作服裝、道具、音樂,設計劇情、舞蹈。由學長姊監督、帶領,甚至跟老師借課排練。有的為了是維護繫上傳統光榮,有的為了搶進最後決賽名次。每個科系都全力以赴,沒能進決賽的絕非努力不夠,只能說對手付出更多。因台藝大全校是藝術相關科系,所以不同科系,能見到不同藝術專長展現。若考慮皆為大一新生,排練一個月的成果,是相當厲害。

舞蹈系日間部 (示範表演不競賽)


戲劇系 (第一名),故事性突出,也有不錯的編舞


國樂系 (第二名),原住民主題,精神層面強


工藝系 (第三名), 優秀的道具製作


舞蹈系夜間部 (示範表演不競賽)


2011/09/18

莎拉·斯莫:優異影音敏感度的真人畫藝術家

莎拉·斯莫 (Sarah Small), 1979年出生, 是一位美國藝術家、攝影師及電影導演, 攝影作品常以衝突的人物視覺感著稱。




出生於音樂及文學家庭的她, 同時也對視覺聽覺皆有優異的敏銳度, 擅長結合音樂、影像、劇場等元素進行Tableau vivant (真人畫)創作。


2011年5月, 她在紐約 Skylight One Hanson 的真人畫表演, 相當迷人, 大力推薦。(24 mins)


2011/05/11

布雷根茨藝術節 : 具有巧思的大型舞台

布雷根茨藝術節 (Bregenzer Festspiele), 是起於1946年, 每年的七八月, 以音樂、戲劇、歌劇、表演為主, 於奧地利布雷根茨年度藝術盛會。這藝術節的特色就是年年具有巧思的大型舞台, 為世上最大的戶外歌劇舞台, 同時容納7000名觀眾。去年, 共舉辦一百場表演, 吸引了 20 萬人觀賞。

二戰結束後, 1946年第一屆舞台

 


2011/04/30

羅馬尼亞舞者 Razy Gogonea : 逐夢最美

28歲的羅馬尼亞人 Razy Gogonea, 在18歲那年離開了羅馬尼亞來到賽普勒斯, 希望一圓成為舞者的夢想。


在2008年遇上了身為歌手的女友 Ruth Lee, 與她相戀於是搬到英國。

他們日子過得很辛苦, 在六個月前訂婚卻沒有錢買戒指, 於是 Razy 參加了 BRITAIN'S Got Talent 希望能贏得十萬英鎊獎金, 讓女友以他為榮, 並能夠在今年完成婚禮。他受到電影"駭客任務"啟發, 而自創出獨特舞蹈。

當他受到評審高度肯定, 知道自己離夢想前進一步的時刻, 實在令人動容。誠如評審 Amanda 所言:「我能見到這對你來說有多大意義。」



一個年少離開家鄉勇敢尋夢的人, 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在自己熱愛的舞蹈上, 如今, 他的努力被世界看到了。


逐夢最美。


2010/11/05

2010台灣藝術大學校慶 - 創意啦啦隊比賽

一年一度的台灣藝術大學校慶, 其中最重要活動就是啦啦隊比賽, 每次見到這些大一新生的熱情與活力, 就有滿滿的希望, 害我有想重唸大一的 fu (握拳)

舞蹈系, 示範表演, 每年都是如此賞心悅目


冠軍雕塑系, 一向是道具佈景的王者, 今年主題是玩具總動員, YA~


亞軍工藝系, 看得出今年企圖心很強, 卯起來要跟雕塑系拼


第三名國樂系, 表演的調性我很喜歡, 認真


音樂系, 有著由學生自己作曲的原創音樂, 講述台藝大收復校地帶來的省思


書畫系, 文化演進史, 很可愛


舞蹈系夜間部, 示範表演, 今年有較多的道具輔助, 一樣很厲害囉


2010/10/07

2010/09/24

中國新年遊行之畫面很珍貴

雪梨的中國慶典, 擁有亞洲以外國家的最大規模 (表示雪梨華人很多的意思嗎?)
在為期三週內, 有 50 個包含表演, 美術, 電影, 食物, 運動等中華文化相關活動
其中的中國新年遊行, 今年也不例外, 在中國新年舉行, 為最大活動, 往年都吸引10萬人觀賞 (我真的懷疑其實根本就只是澳洲人太閒, 每次活動都可以有一堆人)


2010/09/16

2010 Sydney Festival 開幕晚會

Sydney Festival 是澳洲年度最大的藝術文化慶典, 1977 年至今, 每年一月連續三週的一連串包涵戲劇、舞蹈、音樂、美術活動. 而Festival First Night 是開幕晚會, 整個雪梨市區分成七個場地分別同時表演, 從下午兩點到晚上 11 點, 共有數十團體在這天進行演出


2009/11/07

2009台灣藝術大學校慶 - 創意啦啦隊比賽

又到了台灣藝術大學校慶的時間, 其中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創意啦啦隊比賽

"每科系的大一新生進行對抗,13個科系取 6 隊比決賽
各系都很重視這活動,幾乎入學的頭一個月都在熬夜製作服裝、道具、音樂,設計劇情、舞蹈
由學長姊監督、帶領,甚至跟老師借課排練
有的為了是維護繫上傳統光榮,有的為了搶進最後決賽名次
每個科系都全力以赴,沒能進決賽的絕非努力不夠,只能說對手付出更多
據老師說,有些科系甚至還花到十幾萬參與這比賽
啦啦隊比賽許多學校都有,但台藝大特別的是全校都是藝術相關科系
所以不同科系,能見到不同藝術專長展現
"
(應該沒人發現我是copy 去年的介紹才對)

舞蹈系示範表演, 好強大




雕塑系持續蟬連冠軍, 海綿寶寶 !!!!!!!





國樂系, 結尾有點突兀, 但整體質感很好


戲劇學系, 埃及主題, 是故事性比較強的系


書畫系, 質感也很好, 有些失誤, 但要寫書法的作這些動作太為難了, 哈


2009/10/28

Dance on film :大家一起來跳舞

雪梨舉辦了名為 Dance on film 的活動, 在歌劇院前的廣場播放露天電影, 一連三天有舞蹈與電影

George Washingmachine 四重奏(小提琴,鼓, bass, 吉他)演奏爵士 (swing) 真是我的菜, 觀眾也可隨意上台跳舞



接著踢躂舞表演


邀請觀眾上台, 教導踢躂舞



要放正片了, 這天是播放是歡樂時光 Swing Time (1936), Fred Astaire, 一代舞王, 有優雅氣質與精湛舞技




我很喜愛那時代的歌舞片, 沒瑣碎鏡頭, 全靠演員真功夫, 舒服!! 不像現在多靠大量剪接, 剪得很碎, 每個人"看"起來都很會跳

swing time 其中片段, 迷人


2009/10/21

Umbilical Brothers : 特愛的神經病

The Umbilical Brothers, 雙人組, 一人擅長聲音, 一人擅長表演, 以絕佳默契呈現幽默, 近年來, 他們在世界各地嶄露頭角, 獲得一些喜劇類表演大獎

Winner Helpmann Award Best Comedy performance for Don't Explain 2008
Nominated ARIA award Best Comedy release 2008
Logie Award Winner Best Children's Comedy 2007
Emmy Best Title Design for The Upside Down Show 2007
AFI Nomination Best Children's Show 2006
Winner Grand Prix Singapore Comedy Festival 2003
MO Award Winner Best Comedy


2009/10/02

Performance Space : 精緻版的華山

Performance Space 像是華山藝文特區那樣的替代空間, 但整理得很好精緻許多, 作品在這裡也有很不同的感覺 (是加分的). 友人淑霞在這兒工作, 有天收到她展覽邀請, 很閒的我決定去晃晃. 同時間, 還有一個攝影展, 跟戲劇, 我看的則是裝置作品

Wade Marynowsky 的 The Hosts: A Masquerade Of Improvising Automatons, 是個互動裝置, 怎麼互動我也搞不清楚, 不過真的會動就是了, 像是穿衣服的機器人在跳舞. 當然, 還要配上很糊的我


BIO KINO 的 Grind House Alley, 在一個像是棺材的東西中, 播放影片(小小的), 現場也有結合音樂與表演, 加上燈光, 氣氛挺詭異的


作品是不多, 但兩個都排上許久的隊, 看完要走時, 淑霞問我們要不要看音樂表演 for free, 聽到 FOR FREE 我腦中自動會加上粗體紅字, 看看時間, 唔, 好吧 (還要假裝考慮一下才答應, 其實靈魂已經被小天使帶上天堂)

這是一個叫 HELEN HERBERTSON AND BEN COBHAM: SUNSTRUCK 的舞蹈與音樂表演, 在幽暗的房間觀眾圍繞舞台, 兩人在台中展現奇怪肢體動作, 配上小提琴與大提琴手在旁演出, 演出前還讓觀眾喝上日本燒酒, 一個感性的演出

感謝淑霞


2008/12/08

2008台灣藝術大學校慶 - 創意啦啦隊比賽

台灣藝術大學校慶(每年十月底)有個傳統的活動
- 創意啦啦隊比賽(創意舞劇比賽)

剛入學時,學長姐就極力推薦,我心想啦啦隊有什麼好看
但看了之後,連續三年就沒再錯過 (今年沒法看)
每科系的大一新生進行對抗,13個科系取 6 隊比決賽
各系都很重視這活動,幾乎入學的頭一個月都在熬夜製作服裝、道具、音樂,設計劇情、舞蹈
由學長姊監督、帶領,甚至跟老師借課排練
有的為了是維護繫上傳統光榮,有的為了搶進最後決賽名次
每個科系都全力以赴,沒能進決賽的絕非努力不夠,只能說對手付出更多
據老師說,有些科系甚至還花到十幾萬參與這比賽
啦啦隊比賽許多學校都有,但台藝大特別的是全校都是藝術相關科系
所以不同科系,能見到不同藝術專長展現

舞蹈系不能參加競賽,或許是太強,每年皆為示範表演
(全系都會劈腿空翻,不公平阿)
有優越的肢體表演與韻律能力
開幕表演為舞蹈系日間部,今年結合前半段傳統民俗,後半段現代

(上)

(下)


今年由雕塑系蟬聯冠軍
雕塑系擅長製作大型道具,往往獲得全場喝采,一向為奪牌呼聲高的常勝軍
這次呈現小丑、蝙蝠俠在博物館決鬥的故事


第二名國樂系
對音樂有優異敏感度外,更有濃厚的人文呈現
今年以"風林火山"為主題,很有感覺,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隊


第三名工藝設計系,
雖然不似雕塑的大型製作,但擁有精緻的服裝道具設計
今年主題是玩具工廠,看得出他們在服裝道具所花的心血


閉幕表演是舞蹈系進推部,一向活力四射,也是最像啦啦隊的系
今年編舞個人覺得比往年遜色(前半段)
後半段(五分鍾後)拉回水準



補上去年冠軍,雕塑系
敘述校長與副校長(人偶),各率一隊人馬對抗,當然,最扯的是變形金剛(叫別系怎比)


最後,台上宣佈名次
汗水、淚水、榮耀,不論結果如何,一切都值得

再次提醒,這不是個十全十美的表演
而是大一新生,用一個月的課餘時間努力出來的呈現結果
這前提下,他們的表現實在令人激賞

影片承載情緒能力十分有限
若親臨現場,喇叭、鳴炮、綵帶、尖叫、歡呼
才能體會到驚人的觀眾(學生)渲染力
讓人充滿喜悅的回憶

明年十月,台藝大再會


2008/04/10

墨爾本之衝動一日遊

一個衝勁兒 (衝動?),讓我買了飛墨爾本的機票去看表演,24小時後又飛回雪梨
的確是變化大於計畫(還好沒什麼計畫)
一上飛機就遇到好人 Joe,他是義大利出生的猶太人,今年 82 歲,看來非常健康,要去墨爾本跟他姊姊(96歲) 一起過生日
他很有趣,問Jamie要不要嫁給他,他會煮飯,逗得我們笑呵呵
他父母於猶太人大屠殺中死亡,跟姊姊逃亡到雪梨
或許是經歷過非常承重的過去,他認為人生而平等,而且以非常樂觀態度在過人生

因相談甚歡,他問我們要不要搭他便車,願意載我們去市區
哇哈,當場就賺到車資 (不過,中午就把省下的錢拿去吃好料了)

Joe的太太跟我們說墨爾本的特色,她說我們可以去逛藝廊、博物館、看展覽(台灣人應該會說去逛什麼百貨吧)
說墨爾本很有秩序,很乾淨,我馬上感受這是個人文味重的地方

我們在一個海邊的小鎮下車,就順便花點時間逛逛
就在出發的前一天,在網路上查到一間網友推薦的餐廳
本來想去吃,看到地圖覺得遠就打消了
結果,就這麼奇妙,我們就是在那餐廳附近的小鎮下車,所以就乾脆去朝聖一下

墨爾本有全澳洲最完善的大眾交通,第一次搭電車(tram)的我,馬上就喜愛上這地方

市區有免費電車及巴士,我搭的這個是要付費,但相對於雪梨便宜很多
上車沒人理你,自己去機器買票,良心制的
一張 2.3澳幣的票(學生1.3),就能兩小時無限搭乘
以距離來說,雪梨一次就得花 2.4

餐廳位於 High Street, Malvern ,同一條街上有5,60家藝術相關的店,所以又被稱為藝術街
去個藝廊晃晃,之後就去餐廳吃東西
老實說,也不會點
就點網友推薦的海鮮蕃茄燉湯

料很實在,果然好吃,這是我來澳洲第一次點10塊以上的東西呀

下午去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又是一個大館
逛到關門,還是有一層沒去到 (事實上也被一個好心的越南解說員拖住半小時,呵呵)


到了晚上,就是這次來墨爾本的主要目的 - 墨爾本國際喜劇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comedy festival)
這個世界最大的喜劇節之一,為期一個月,超過 200 個團體共有 2,200 個表演及40萬人次觀賞


Umbilical Brothers 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表演雙人組
一人擅長聲音,一人擅長表演,以絕佳默契及幽默內容呈現


他們兩個真的是神經病


不過.........我愛神經病

半夜之後,開始懷念雪梨的天氣,墨爾本比雪梨更熱也更冷
如果墨爾本有雪梨的天氣,那真的無敵了,哈

將來,一定要好好花時間來逛這城市


2007/11/02

表演、戲劇札記 (2)

11/2/07 四月望雨




鄧雨賢短短39年一生, 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 被稱為台灣歌謠之父。鄧的四大名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合稱"四月望雨"。

"四月望雨"看到鄧雨賢的故事, 大時代的無奈, 小人物的純真, 父親的期盼, 妻子的無悔。全劇以國、台、客、日四語發音, 雖然還得不時的看字幕, 但能用最恰當的語言當然是最好, 減少語言轉換後力量的削減。

頭一次看表演有這麼多老先生老太太。

江翊睿與程伯仁都有不錯的表現, 不知為何, 洪瑞襄的聲音唱台語扁了一些, 唱國語、英語反倒不會這樣(阿阿阿~英台呀)。而飾演鄧雨賢妻子的張世珮真是讓人驚豔, 聲音帶有濃重情感, 尤其最後與鄧雨賢合唱一曲, 不飆淚的八成不是聾人就是外國人。

我也曾看過西貢小姐、歌劇魅影, 音樂是好聽, 但總扣不住我心, 留下的感動不多、不久。大風劇團最近三齣, 梁祝、宋美齡、四月望雨, 不論是戲、劇、詞、曲, 皆把充分表現我們自己的文化。這點我給予大風劇團高度肯定, 多一點藝術人創作屬於我們的作品。台灣人的故事, 台灣人的音樂, 台灣人的悲傷, 台灣人的歡笑, 當然只有台灣人才能夠深刻體會。

--------------------------------------------------
1/2/08 九歌


[轉]"九歌:原夏啟祭天之樂,後指屈原所著之九歌。據東漢王逸《楚辭章句‧九歌序》:「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 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懮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託之以風諫。"

"九歌原文為《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共計11篇。雲門合『東皇太一』,『東君』為『東君』,合『大司命』,『少司命』為『司命』;『湘君』,『湘夫人』取『湘夫人』,去河伯,增加開頭的『迎神』一段,共為八段舞碼。音樂取鄒族送神,迎神曲,西藏鍾樂,喇嘛梵唱,卑南吟唱與爪哇甘美朗,日本雅樂,印度笛聲,朱中慶打擊等等,皆為亞洲極具特色的曲風。"
--------
原先不瞭解九歌的內容, 很模糊的靠感官擷取、體會其舞蹈語彙。一直有類似死亡、靈魂、壓力、神鬼、寂寞、悲傷等複雜感覺, 結尾蠟燭佈滿舞台, 迷人萬分。

戲終,留下是一些無法以言語形容的情緒。過了一段時間, 這情緒一樣久久無法消去, 或許這是雲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

--------------------------------------------------
1/3/08 夢蝶


[轉]
"當代傳奇劇場的最新力作《夢蝶》取材自『莊子試妻』的傳說,其故事從戰國時期在民間流傳至今,從崑曲的摺子戲《說親回話》和全本的《蝴蝶夢》、京劇的《大劈棺》、梆子戲的《田氏與莊周》、胡金銓導演舞台劇《蝴蝶夢》也有脫胎自高行健小說的《冥城》。"

"夢蝶的故事流傳已久,也曾改編成戲曲「大劈棺」、「蝴蝶夢」等版本,敘述莊子為試探妻子田氏,故意裝死,並假扮風采翩翩的王孫公子勾引田氏,還假裝頭痛需要服人腦,田氏為了救情人,決定拿斧頭劈開莊子的棺木取腦,這時莊子現身,田氏發現上當後羞憤自殺。"

--------

見到中、西方樂器共同演奏東方音樂曲調, 為傳統崑曲注入新生命。現在的創新,50年後不也是傳統, 當藝術不斷的在前進, 我樂觀其成。

吳興國與中國崑曲名伶錢熠的優異演出, 完全撐起整齣戲。

中國古代女性對於愛情極度壓抑, 沒有情感自主權, 田氏追求理想的愛情, 最終步入人生絕境。

中文博大精深, 短短幾個字, 英文字幕竟變成三行, 有些太深看不懂, 還得看英文XDD

融合大量東方文化元素, 如果要介紹外國人看戲, 雲門跟當代傳奇劇場很值得推薦。

--------------------------------------------------
1/4/08 如影隨形


[轉]
"一個失蹤的人,正慢慢拼出他神奇的人生拼圖。他活著,每天跟人說話,卻沒人理他;他在做夢嗎?他變成別人寫的故事中的主角嗎?還是已經死了,卻為一些不可思議的理由,仍然飄浮於人間?"
---------
故事環繞在一樁命案、兩個家庭, 隨著劇情發展而抽絲剝繭。

每個天使身上都有翅膀, 但各種不同因素, 翅膀被遺忘了, 所以天使才會在人間遊走。

曾以為賴聲川近年來已顯黔驢技窮, 漸失去創作養分的跡象。但"如夢之夢"與這次的"如影隨形"讓我改觀, 兩部有類似的調性, 見到他對生命更深刻的體驗。累積情緒能量, 不斷的探索靈魂、幻想、夢境、真實、虛有, 是活著?是死著?是夢著?是醒著?


--------------------------------------------------
1/10/08 京戲啟示錄


"京戲啟示錄"結構的複雜, 或許是屏風之最。

屏風劇團講述"風屏劇團"的故事, "風屏劇團"先發發表"半里長城"與"莎母雷特", 團長李修國決定演出"粱家班"作為"風屏劇團"的解散演出。"梁家班"是個40年代的京劇戲班子, 為了演出"打漁殺家", 因京劇的沒落所面臨新舊藝術衝突。

梁家班演出打漁殺家, 風屏劇團演出梁家班, 屏風劇團演出風屏劇團, 演員飾演的演員在演演員, 風屏劇團有風屏劇團的苦, 梁家班也有梁家班的無奈。李國修不斷模糊戲與真實的界線, 一人有多個身份, 最終謝幕, 甚至一度無法區分是"屏風劇團"的謝幕還是"風屏劇團"的謝幕。

20年是個里程碑, 接下來屏風會怎麼走, 讓我期待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李國修之父


--------------------------------------------------
4/27/08 雪梨歌劇院與奇異水果

雪梨歌劇院(Opera house),世界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光坐在這裡,同時看著雪梨歌劇院及雪梨港灣大橋
隨著光線變化而有不同景像,就極為享受
這也不難理解有這麼多人喜歡在這裡用餐聊天


準備離開時,就在歌劇院前有個免費的戶外表演
一個來自墨爾本的表演團體:奇異水果(Strange Fruit)
站在數公尺高的桿子上結合音樂進行肢體動作(像是舞蹈,像是表演)

這次表演節目為心醉神迷(Swoon),分為love, loss, joy and freedom 四段
這影像是 loss,肢體表現最少,卻很有感覺,是我最喜歡的一段


--------------------------------------------------
12/25/08 韓國閃閃節

在 Darling Harbour 舉行的 Korea Sparkling Festival (韓國閃閃節)(當然是我亂翻的)現場許多韓國食物攤位, 也有介紹韓國文化的節目表演, 包含服裝,習俗。
韓國人一向以他們文化自豪, 從烏濃跟我說他們有五千年歷史就知道
整個 Festival不難看出是要推廣觀光, 現場直接就有旅行韓國的攤位服務。主辦單位也有心請到韓國 Nanta (廚師亂打秀)來演出





Nanta 在06,08 年初來過台灣, 也深獲觀眾喜愛, 票價台幣 900 -2500 同樣銷售一空。Nanta 在雪梨兩天共演出六場, 不同的是, FREE !!

下午去 Maritime Museum, 晚上 Darling harbour煙火

--------------------------------------------------
5/5/09 Sydney Dance Company : We Unfold

Sydney Dance Company 成立於1965年, 是澳洲最知名的現代舞團, 四月份他們有個新舞碼 : We Unfold. 走在雪梨街上, 被表演海報所吸引, 加上 kelly 想看表演, 二話不說就買了


節目一開始, 馬上就陷入表演情境氛圍, 影像, 音樂, 舞蹈, 燈光如此搭配無瑕, 各環節都十分精緻優秀. 強大的情感渲染力, 意向模糊卻令人忘我, 一個鍾頭的表演就這樣突然結束, 留下一片驚讚.

以這種水準只 20澳幣 (500台幣), 實在便宜, 看完猛按 ctrl+d 加入我的最愛

影像製作是 Daniel Askill, 但風格接近 Bill Viola. (表演時, 高度懷疑就是 bill viola 製作) 而的確, 事後也在表演介紹中找到這樣一段: "It's one thing to be influenced by your predecessors but Daniel Askill seems to be doing nothing more than carbon copies of Bill Viola's work."


看片段


這天, 還認識了新朋友小白(她是個好人)  (嗯, 不是發好人卡啦)


2007/03/11

表演集錦

60年代到今日的舞蹈發展,其中有許多令人懷念的音樂


----------------------------------------------
比利時的真善美快閃表演

超過 200個舞者突然在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中央車站, 跳了一段電影 "真善美" 的主題曲 "Do Re Mi" 的表演, 行經路人錯愕驚喜

----------------------------------------------
麥可1995年 MTV頒獎典禮表演,經典就是經典


----------------------------------------------
Mayumana 是個特別的表演團體, 結合節奏、視覺、創意、幽默等元素,
成員大約一百人, 包涵技術、表演、製作、行銷等專業,這是其中一段表演, 看似輕鬆, 其實卻具有相當難度


----------------------------------------------
Britains Got Talent 節目竄出的的舞蹈團體 Diversity,融入故事及幽默元素


----------------------------------------------
十八歲大學生林韋良,參加第二十九屆法國明日節雜技大賽,以六分半鐘單人扯鈴,擊敗全球二十三隊代表,奪下最高榮譽首獎


2006/11/07

表演、戲劇札記 (1)

11/7/06 廣場藝術節閉幕


今年廣場藝術節邀請了 風中精靈劇團 (Comediants)擔任閉幕演出。

這個來頭不小的團體,創團 30 幾年 ,在世界巡迴演出,其中包含巴塞隆那奧運及愛知萬博,橫跨影像、表演、音樂、裝置多個領域。這次以煙、火、光為主,配上打擊及管樂器做演出,也的確沒讓人失望 。

善於利用原本廣場空間,於中央舞台及音樂廳、戲劇院的觀眾都能近距離欣賞表演,氣氛掌握傑出。煙火真是放不用錢的,結尾時,我都哭了,不是太感動,是煙火的灰塵跑到眼睛。

--------------------------------------------
11/11/06 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 開閉幕表演


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台灣第一次辦如此大型的數位藝術節,開幕,四組隊伍表演,運用數位科技、跨領域合作,主持人是之前主持台灣國際重唱大賽的黃列傳,擅長利用嘴巴做出各式節奏及旋律,這次一樣有出色的表演

展期:2006年11月10日(五)~19日(日)
地點:中山堂、紅樓劇場、西門町步道商圈

古名伸舞團《記憶拼圖》2006台北數位藝術節系列活動開幕演出

各環節不論影像、音樂、肢體都有傑出表現, 互動比重其實不高(誤以為是重點部分), 而影像與舞者的存在及配合連結性高, 個人還蠻喜歡的。

一直覺得,不是所有感覺都能夠轉換成文字傳遞, 文字是人類經過學習的一種符號, 而不像音樂、舞蹈、繪畫是人類的本能。以過去看舞經驗來說,大部分就是所謂的"看不懂", 但, 不知為何, 還是很讓我著迷, 講不出來就是一種感覺, 懂不懂到底重不重要? 所謂的懂,是不是就是可以將內容邏輯化,文字化,故事化,線性化? 或許創作者本身自己也不懂, 那, 觀者又何必裝懂。

羅哲布莫 (Ludger Brummer) 表演三首曲目。

第一首與顏華容合作, 音樂很深, 老實說我一直分心(累)。不是音樂不好, 反是有很強的精神面表現, 很費功夫才能咀嚼下嚥。第二首是我比較喜歡的部分, 影像中舞蹈很吸引我(音樂單純多了)。第三首利用音場位置與圓球圖形的對應變化, 是有那麼些有趣沒錯, 只是像是杜比音響的展示影片。

--------------------------------------------
12/2/06    雲門 - 風.影

<img style="display:block; margin:0px auto 10px; text-align:center;cursor:pointer; cursor:hand;" src="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ymmmeVPiAyNjos3u_VrSMM2JLZljB2G-u8PnqSvhS80bMVhkMPwCYltYUKu23RokFj2lUu1Vr_86KjfoPIhSiNVS7VTTZ5gQ3khx2_L527YBa1NrL1ENu9sajEIy-g1SIENN-WQ/s320/wind+shadow.jpg" border="0" alt=""id="BLOGGER_PHOTO_ID_5003972091746836786" />
和 peter chen去看雲門的<a href="http://www.cloudgate.org.tw/event/2006/autumn_present/chinese/wind_shadow/main.html" target="_blank">風.影</a>

現在看表演、展覽,比較少去用腦思考,反倒喜歡用感覺的
或許受夠評論者的咬文嚼字
而同時對於說教意味濃厚的作品也實在興趣缺缺
現在,更喜歡純粹一點的東西

幾個畫面印象特別深,黑色雪花飄動,黑色大布落下
舞者手持投影機投射在移動白旗,走向綠色黑洞

單純得覺得肢體運動迷人,以專業的眼光看來定會有褒貶
但很不幸(或是很幸運的)我並沒有這包袱,就是一個感覺

--------------------------------------------
1/7/07   太平洋瘋人院

<a onblur="try {parent.deselectBloggerImageGracefully();} catch(e) {}" href="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Q7zilXELZVwaZgxW9VweyRrbzrMmbWk8y1LDy82AKSbWdOwThVv93DEbdC3LTLMagf28y1B5DciklS41JcLAHeeS22_npOaNsYkwCrtmlMUyTFBnD1nBiDWbNIyoAUG1g2_EALw/s1600-h/1654601861.jpg"><img style="display:block; margin:0px auto 10px; text-align:center;cursor:pointer; cursor:hand;" src="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Q7zilXELZVwaZgxW9VweyRrbzrMmbWk8y1LDy82AKSbWdOwThVv93DEbdC3LTLMagf28y1B5DciklS41JcLAHeeS22_npOaNsYkwCrtmlMUyTFBnD1nBiDWbNIyoAUG1g2_EALw/s320/1654601861.jpg" border="0" alt=""id="BLOGGER_PHOTO_ID_5016925210355152882" /></a>(可愛的海報)
兩個人潛入陌生人家中相約一起自殺,死前發生荒謬的趣事,黑色幽默
<a href="http://blog.yam.com/user/nextwaveNO4.html" target="_blank">官方blog</a>

劇本來說,雖然有些對白不喜歡,但大體是個有趣的題材
起碼看戲中,讓我有著劇情發展的期待
中間部分段落有點"鬧",場面沒失控
只是覺得多餘了點(對話及動作),拿掉一些或許會更精鍊

還有許多成長空間,但對於勇於投入創作,我都很支持鼓勵

--------------------------------------------
1/26/07 巴黎花街

(圖片轉自兩廳院專刊電子報)


梁志民近來把創作重心轉放愛情喜劇上, 從02年的再見女郎, 06年的公寓春光, 到07的巴黎花街。先前對前兩齣的印象不錯, 除了李立群及顧寶民的表演外, 導演的愛情見解也挺有意思。這次金士傑跨刀演出, 有趣的是, 這三齣正是ART的三位主角。


唐從聖、顏嘉樂表演可圈可點, 但是看到金士傑, 才覺得他根本沒在"演", 有如自己就是那角色。金這次的角色很妙, 串場功能外, 又同時有多種專才, 台詞令人發噱。這次的布景, 是我很喜歡的部分, 主題音樂在劇中也是畫龍點睛。劇本來說, 比前兩齣是覺得弱了些, 上半場雖然是鋪陳, 但也許緊縮一點會更好。戲遊走於安全區域, 其實就像是看好萊塢, 你都知道他要幹嘛。即使如此, 我覺得這就是戲劇迷人之處, 血淋淋的將優缺點完全暴露給觀眾。


「在這種不誠實的世界裏太過誠實,就好像是頂著風拔雞毛,到頭來,雞肉沒吃到,只會沾上一嘴毛。」金士傑



--------------------------------------------
2/15/07 青聰爵士


朋友聰義跟吳青是爵士演出者(也是古典)。他們兩個有很棒的音樂, 卻又十分低調, 鮮少公開演出。當初得知他們在情人節晚上有表演, 真的很開心, 當作是老友的聚會, 我也當作是他們的粉絲。演出當下, 忽然覺得他們好幸福, 可以常聽到彼此的音樂, 真想停住時間...


--------------------------------------------
4/15/07 半里長城


"《半里長城》輝煌版是編導演李國修另一齣膾炙人口的情境喜劇。這齣來自英國劇作《NOISE OFF》的創作靈感,藉著一個三流風屏劇團彩排歷史名劇《萬里長城》的過程,揭開一連串錯誤百出的序幕。演員不斷發生忘詞、演出場場脫序,各種狀況窘生出另種『情境喜劇』的效果。原本一齣探討秦朝宦官之間權力鬥爭的歷史悲劇—《萬里長城》,也成了一個劇團在大環境浮躁脫序的光譜下,依然權力傾軋、人性倒流的現象,諷刺地令現場觀眾捧腹大笑的《半里長城》演出。"
-官方網站

半里長城是一個三流劇團以歷史劇為架構作巡迴演出, 類似莎姆雷特的結構, 其中荒唐、誇張, 卻又血淋淋的反應舞台的世界。

看到節目手冊裡的文章, 讓我也很感動。1987年時, 屏風第一回作品"1812與某種演出"首演, 入場觀眾只有將近100位, 謝幕時只剩下16位觀眾, 且幾乎是演員親友。20年後的今天, 屏風已演出1200餘場, 將於今年六月中壢場的演出產生第100萬位觀眾。總會有一群人, 默默的一直作一直作。20年前的李國修, 可能很以想像自己未來會有100萬人次的觀眾。

如果你沒看過莎姆雷特, 不妨看看半里長城。

--------------------------------------------
9/21/07 安徒生計畫


進入國家戲劇院, 整個場地坐得滿滿, 想必是為了目睹「視覺劇場」大師羅伯.勒帕吉的風采。戲劇院左右兩側全不售票, 座位觀賞角度本來就較為偏差, 創作者寧願少賣票, 也不要影響觀眾的觀賞品質, 這點令人激賞(反觀國內?)

兩個多小時的戲, 一人分飾多角獨撐全場, 雖在戲劇也不是創舉, 但對白之多自然就拉高了難度。角色之一詮釋法國腔英文富饒趣味, 沒看字幕真還聽不懂。

因女友渴望小孩, 不做避孕措施, 所以自己跑去結紮。法國機場"又"罷工(諷刺法國勞工動不動就罷工), 只好改乘火車。故事詼諧加上幽默的對白, 縱使中場不休息的兩個多小時演出, 也轉眼即過。

多媒體與舞台裝置結合融洽不突兀, 硬體不複雜龐大但精緻, 跨領域的高整合佳作, 收穫良多。


--------------------------------------------
9/27/07 碧娜·鮑許 烏帕塔舞蹈劇場 -熱情馬祖卡



兩廳院慶祝 20 週年, 請了幾位重量級人物來台, 碧娜鮑許便是之一。

我還是第一次"現場"觀看久仰多時的碧娜鮑許。起初, 帶著朝聖心態, 並已有面對艱澀難懂抽象形體的準備。但事實上, 整個過程卻很迷人, 時而詼諧、時而感動。

每位團員皆有優異的獨舞能力, 台上換衣洗澡, 啃西瓜的雞, 游泳與海象, 掛滿氣球的裸女, 愛、情與性的暗示, 重複的肢體動作, 瑣碎生活細節, 用心的中文台詞。

等到謝幕時她本人走出, 全場起立數分鐘, 當時, 也是最感動的一刻。

原來, 這就是碧娜·鮑許的力量

--------------------------------------------
9/30/07 第九屆 台北藝術節開幕


今年台北藝術節開幕請到的是法國表演特快車劇團(Compagnie Transe Express)。

1998年「歐洲文化首都—斯德哥爾摩」文化年開幕受邀演出
1999年巴黎龐畢度中心「迎接新千禧年特展」開幕受邀演出
2005年摩洛哥「歐洲聯盟文化節」閉幕受邀演出
2005年莫斯科「奧林匹克文化節」開幕首選表演團體

表演的節目是"空中音樂會 " ( Mobile Homme )

起初從人群角落出發, 團員隨著小鼓節奏慢慢往人群裡面鑽, 不規則行走, 把觀眾包圍。滑稽生動的表情, 逗得觀眾開心不已當表演者懸吊離地往上爬升到高空時, 在空中繼續作肢體表演、打擊演奏, 現場驚呼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