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4/26

Sculpture by the Sea 2010

Sculpture by the Sea 是年度雕塑藝術活動, 共100 多件雕塑作品佇立在雪梨 Bondi 的海岸邊。之前有不錯經驗, 今年當然也不可錯過。這天天氣好, 心血來潮從 Bondi 沿著海岸一路走到 Coogee 海岸。

天氣好的 Bondi 海灘, 總是這麼熱門, 澳洲人一有空閒最愛往海灘跑, 吃飽了就玩水, 玩累了就曬太陽, 曬多了又跑去吃, 可以這樣度過整天。基本上, 一個澳洲人躺在海灘上, 是難以用肉眼區分哪個是澳洲人哪個是海象...


藝術品不必限制在美術館中, 像這樣作品就佇立在海邊讓人們觀賞, 舒服。


這很有西班牙的感覺, 我一直懷疑自己上輩子是西班牙人之類(也很有可能是非洲人), 特別喜愛這種調調


沿著海岸隨處可見的大型雕塑


今年, 大大滿足了武器迷, 想看美國精銳武器? 沒問題


想看阿拉伯精銳武器? 也沒問題


據說盯著這神秘符號看, 將頭順時鐘旋轉同時眼睛直視前方, 會出現驚奇效果...


澳洲連摩艾都是胖子 XD


不經意會發現些小驚喜


只是, 有些驚喜也太大了些...


沒穿衣服好冷


應該不是從哪裡拆過來的紅綠燈, 畢竟, 能比祖國有創意的國家不多...


2010/12/02

2010 雪梨雙年展之嘴唇微腫還比較爽

雙年展向來是藝術圈的大盛事, 具有向世人宣告指標, 而雪梨雙年展也邁入第十七屆.
今年同樣將整個展覽分散於雪梨市區數個場地, 其中以在 Cockatoo Island 規模最大


2010/10/29

[轉]不要只會錦上添花, 我們更需要雪中送炭

論壇雙年展活動記錄:10.17 論壇(三) Day 2

文字 : 賴佩君

台北市文化局人馬全數缺席,陳界仁大砲空發

10月17日,準下午一點,藝壇大老陳界仁已在TCAC的二樓會場坐定,現場濔漫著一股肅殺之氣。這是雙年展論壇最後一場的最後一天,除了鳳甲美術館執行長翁淑英之外,其他受邀報告人全部是台北市文化局人馬,包含文化局局長謝小韞、北美館館長吳光庭、當代館館長石瑞仁等;另一邊,台下的代表,則是一大票批評美術館政策不遺餘力的藝文界人士。這是本屆最受到矚目的一場論壇,不只是因為戰力十足的兩方交鋒必然火爆,同時也是因為TCAC本身即是反省美術館政策之下的產物,能在這裡開啟與官方美術館的對談,具有深遠的意義。

原訂下午一點開始的論壇,經過四十分鐘漫長等待之後,到場的報告人竟只有鳳甲美術館執行館長翁淑英一人。經詢問才得知,文化局局長謝小韞、北美館館長吳光庭分別於前天及昨天告知無法前來。雖然還沒等到當代館館長石瑞仁,主持人徐文瑞還是決定先開始,由鳳甲美術館執行館長翁淑英率先報告。


鳳甲美術館執行館長翁淑英:鳳甲美術館的十年,與下一個十年

鳳甲美術館從私人收藏館,到今日新媒體藝術的重要展演場,中間已過了十年的時間。鳳甲美術館執行館長翁淑英,緩緩道出這十年鳳甲的演變史,亦預告了未來十年鳳甲的新路線。

鳳甲美術館原本是離董事長家很近、一間拿來展示私人收藏刺繡品的美術館,受到2000年藝術市場低迷的影響,董事長為了讓旗下的「台灣畫廊」藝術家有地方可展出,便擴大鳳甲的展地,調整型態,成為免費參觀、固定開館、辦理社區藝術課程的美術館。對此,翁淑英很驕傲:「我相信這十年來,北投地區大部分的中小學生這輩子第一次接觸新媒體藝術,就是在鳳甲。」

在展覽內容方面,由於鳳甲是私人美術館,一開始的展覽有不少是人情展,約占年度展覽的三分之一。2008年開始,為了推廣教育的需要,將展覽時間延長,推掉了一些人情展。此外,2003年由王嘉驥所策的展,讓鳳甲董事長發現藝術家對於電子設備的需求,便發揮專業,在器材上全力協助,遂形成今日專精於新媒體藝術展覽的鳳甲美術館。

鳳甲美術館即將踏入另一個十年,翁淑英認為應該要有新的方向,因此向董事長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另覓新的美術館地點,交通便利,專展當代實驗性作品,而鳳甲原址仍保留其典藏與社區推廣的業務。另一個建議則鑑於北部地區大型展覽場所已無空間可使用,因此鳳甲自2011年開始和國藝會一同辦理策展人培育計畫,提供研究經費、課程和展覽的支援。

談到美術館必需滿足「參觀人次」上的要求,翁淑英有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因為政府高官並非人人都是藝術專業,參觀人次是相對容易評斷的指標;各美術館若主動提出適合展現自己長處的數據成果,就可避免單面向評價標準所造成的不公平。


圓桌座談:該是藝術界進行參與式民主的時候了

鳳甲美術館的故事講完,當代館館長石瑞仁仍然失聯,所以自然就進入了圓桌會談時間,大家一邊等待石瑞仁的出現,一邊與文建會三處副處長游淑靜聊著替代空間問題,還一邊將儲積已久的不滿發洩出來,即使所有的發言都傳不到該聽的人耳中。

藝壇大老陳界仁首先重砲攻擊,他認為,文化政策的不透明、政府和藝文界的對話不開啟,導致民間沒辦法具體理解政府的文化政策,而政府對於文化也有錯誤的想像,寧可花上500-800萬來辦個費城展,卻不願投注一樣的錢去培育中小型在地展覽和年輕人的策展實驗。此外,媒體偏愛訪問觀展心得的對象永遠是名人、非藝術專業的人,其片面、量化式的「偽民主」意見,加深了美術館錯誤的自我形象評估,頭也不回地走向票房和大眾化的路線。

陳界仁感嘆,美術館原是藝術最後的實驗空間,但現在也失去了。事實上近年北美館一些豪華大展,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風光:北美館靠皮克斯賺到的錢只有回饋金而已;蔡國強展花了一億五百萬,還不算人事水電,只賺回五千萬票房,其他都被誠品賺走了。陳界仁認為,美術館並不是不能談商業,但現在的美術館只知道「消費」而不知「生產」,花大錢在知名的藝術家身上,但完全不對未來可能成為知名藝術家的人進行培育。「如果是有文化長遠想像的人,可以為30年後的商業化推動。」他說。就商業角度而言,培育是一種投資行為,許多30年前沒沒無名的藝術家在出名後作品價格也水漲船高,美術館應該關心的是這一塊,若只是盲目追求票房,市場化情形只會日漸嚴重。

要如何改變美術館的現況?陳界仁對此只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認為藝術界應該進行參與式民主,既然官方代表並不想出席這樣的對話場合,民間的聲音傳不到政府耳中,該是將藝術界人士組織起來,一同上立法院進行抗議的時候了。

陳界仁重砲發完,其他圓桌座談者和聽眾也紛紛表示意見。游淑靜對於各藝文人士的看法表示贊同,認為美術館館長必須經過媒體和公眾的檢驗;此外,若有藝文團體有意像鳳甲美術館那樣進行人才的培育,她建議可向文建會申請補助,除了另類空間尚無經費之外,其他如藝術村、工作坊、地方文化館等都可供申請。徐文瑞則談到,在歐洲只有年輕的藝術家和培育年輕藝術家的商業畫廊會得到補助。藝文工作者黃翠華則就其參與影展舉辦的經驗,認為有票房的片子就不該是影展引進的對象,應把重心放在獨立製片和較無商業取向的片子。

江怡萱和黃姍姍則分別談到倫敦和日本美術館的情形。在倫敦,藝術家十分重視公關,台灣人則相對地過於謙虛,應該發展更好的行銷策略。日本幾年前成立的六本木「國立新美術館」,因為只經營空間租借而不辦展,遭受到藝術團體批判。黃姍姍認為這類的美術館也可以存在,只是在這之外,我們應該要好好思考,我們需要的美術館是什麼樣子。


2010/06/25

工商服務 : 親愛的綾個展

各位朋友, 我親愛的 (一定要用粗體紅字) 表妹 "綾" 要開個展啦



作品是繪畫那類(的吧)

開幕: (這天很重要, 可以親眼目睹美女藝術家風采)
2010年7月10日(六) 15:00

展期:
2010年7月10日至8月10日
週二至週日13:00-19:00

地點:
北風藝廊 (BF gallery) (切記, 不是 boy friend gallery)

地址 : 台北市民生東路2段120號2樓

地圖像這樣

檢視較大的地圖


外觀長這樣, 二樓就是北風藝廊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這種煩惱, 週末時想去看展覽, 但同時又想洗牙
偏偏這兩處常都隔很遠, 平常我都得要花上兩個週末才能完成,
於是我就只好一週看展, 一週洗牙, 花費大量青春, 多年來令我苦惱萬分
我常常在想, 如果有藝術家辦展覽在牙醫樓上那該有多好
沒想到, 在我有生之年, 夢想竟然實現 (感動落淚)

藝廊樓下就是牙醫, 看完展還可以順便洗牙 (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貼心的藝術家 !!! )
我當然不會吝惜的把這種好康資訊分享給大家知道
看到這展覽資訊的朋友們真是有福氣, 我要是早十年有這種機會, 人生就完全不同

大家請用力的轉寄這訊息, 一人一信, 救人一命
你也有機會改變他人的人生唷


2010/01/20

新南威爾斯美術館:吃飽沒事可以去吹冷氣的地方

吼~ 只不過幾天懶得寫文, 就被催稿, 有種被罰寫作業的感覺(淚), 難道, 我就這樣擺脫不了文字奴的宿命...

就隨便來幾張圖充數一下吧(這招我最會, 就是po上圖片然後隨便寫些字交差了事)

新南威爾斯美術館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有個展覽"40 years: Kaldor Public Art Projects"我還挺喜歡的

因為 2009 年是 Christo 當年把雪梨 Little Bay 包起來的 40 週年, 正是策展人 Kaldor 非常早期的公共藝術計畫內容, 今年請了日本藝術家 Tatzu Nishi, 執行計畫, 將原來這樣美術館外的大型雕塑


在雕塑外面蓋上建築, 成個房間, 而雕塑本身便成為"室內"的作品


像是床上多了個雕塑作品


另一個房間也是


也有白南準著名的"電視佛陀" (第一次見到本尊耶) (小興奮)


佛陀也會裝可愛耶


白南準另個作品


人皮 (其實我還挺喜歡的) (嘿啦, 品味很怪我知道啦)



就這樣...........



被我混了一篇(坐高高晃腳)


2009/12/20

Sculpture by the Sea 2009

Sculpture by the Sea 是年度的雕塑藝術活動, 共100 多件雕塑作品佇立在 Bondi 的海岸邊


很喜歡這樣的活動, 讓觀眾步行運動的同時, 也能欣賞到融入美麗海岸風光的藝術作品



外面貼滿玩具, 深受小朋友喜愛


這件隨風擺動的作品, 在造型與視覺上都很舒服, 果然也得了觀眾最佳票選獎



這件栩栩如生的小孩作品, 引起許多人好奇



編織的馬, 很厲害


大手錶


嗯.....這不是作品


2009/12/08

Idea of South : Golden Eye Awards live 演出

Golden Eye Awards 是我們學校最大的多媒體藝術獎項, 已有 20 年歷史, 作品內容包含音樂, 電影, 影像, 動畫等. 之前與 Roger 合作過 Idea of South, 他打算參與競賽, 而且這次一樣除了 live 演出外, 還會結合影像.

比起上次, Roger 又給我更多自由, 只有幾個小地方需注意, 其餘部分給我極大信任, 彩排過幾次後, 就直接上了




過了幾天得知, 我們拿下了 Best in Stand-Alone Soundscape, 還真是開心, 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笑到往後倒)

雖然, 也搞不清楚是幹麻的, 反正感覺是好事囉


最後, 感謝親友團前來支持 (雖然有人演出一半打瞌睡恍神發呆樣樣都來被我抓包我也不計較了)


2009/10/02

Performance Space : 精緻版的華山

Performance Space 像是華山藝文特區那樣的替代空間, 但整理得很好精緻許多, 作品在這裡也有很不同的感覺 (是加分的). 友人淑霞在這兒工作, 有天收到她展覽邀請, 很閒的我決定去晃晃. 同時間, 還有一個攝影展, 跟戲劇, 我看的則是裝置作品

Wade Marynowsky 的 The Hosts: A Masquerade Of Improvising Automatons, 是個互動裝置, 怎麼互動我也搞不清楚, 不過真的會動就是了, 像是穿衣服的機器人在跳舞. 當然, 還要配上很糊的我


BIO KINO 的 Grind House Alley, 在一個像是棺材的東西中, 播放影片(小小的), 現場也有結合音樂與表演, 加上燈光, 氣氛挺詭異的


作品是不多, 但兩個都排上許久的隊, 看完要走時, 淑霞問我們要不要看音樂表演 for free, 聽到 FOR FREE 我腦中自動會加上粗體紅字, 看看時間, 唔, 好吧 (還要假裝考慮一下才答應, 其實靈魂已經被小天使帶上天堂)

這是一個叫 HELEN HERBERTSON AND BEN COBHAM: SUNSTRUCK 的舞蹈與音樂表演, 在幽暗的房間觀眾圍繞舞台, 兩人在台中展現奇怪肢體動作, 配上小提琴與大提琴手在旁演出, 演出前還讓觀眾喝上日本燒酒, 一個感性的演出

感謝淑霞


2009/09/16

Vivid Sydney : 點亮雪梨夜晚

每年六月初左右, 有個 Vivid Sydney (Sydney's Festival of Music, Light and Ideas)

就是一連串與燈光有關的節慶
這段期間, 雪梨歌劇院以及附近, 一到夜晚, 就會打上投影, 每隔段時間換影像, 雪梨歌劇院基本的無敵造型, 加上色彩又更無敵了



當代美術館



在岩石區附近也擺上許多裝置藝術


一個叫 Fire Water 的表演, 故事是什麼看不懂, 反正就一群人把船燒掉(很爛的解釋)


2009/08/07

工商服務 : 吃了強運果實的傢伙

通常, 我是不寫廣告文的

原因很簡單, 一個專寫廢話的blog 是不會有廣告商找上門 (淚)
再來, 要是免費寫廣告文沒拿錢, 被網友抓包嘲笑格主腦袋有問題
然後被po上PTT 八卦版, 大家一起笑, 從此將在網路界永不得翻身
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阿
所以囉, 廣告文可不能亂寫

但這傢伙不太一樣, 就我側面瞭解, 他終日遊手好閒哼哼哈哈
竟然也能在 Gallery 4A 展覽
要知道 Gallery 4A 在雪梨藝術圈也佔有一席之地
這傢伙應該有直逼魯夫的強運才對

本來最近要幫天外奇蹟 (up ) 打廣告的, 看來只好對不起 pixar
破例幫他宣傳一下
置頂兩星期, 厚嘿



以下是新聞稿-----------------
HOGI TSAI: COMPOSITION

Gallery 4A front window
Tuesday 28 July - Friday 14 August
6PM - 12AM

Gallery 4A showcases the work of emerging Taiwanese artist, Hogi Tsai, as part of its ongoing Nightvision series.

For the first time, Nightvision will display a playful and interactive new media artwork where audience involvement forms a central part of the piece.

Each night from 6PM the shop front window of Gallery 4A will come alive with pixelated blocks of colour, activated by the movement of passers-by. A melody of sound chimes as the rainbow-coloured blocks light up ­– animated by the audience's shadows and movement.

The audience can control what takes shape on the big screen and become part of the art making process. By walking past the screen the spectator animates their own shadows and movement in order to create their own visual and musical composition.

Curator Zhang Yanping says: 「an exhibition of this nature is a great way to bring art out of the gallery space, after hours connecting the spectator with the art in an offbeat and random way」.

Examining the role of art and the spectator in contemporary digital society, this exhibition presents a unique social space for musical experimentation and shape shifting entertainment.

ABOUT THE ARTIST

Hogi Tsai is an emerging media artist, musician and computer programmer interested in the interplay between video, multimedia and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rt. Originally from Taiwan, he is currently based in Sydney and is a doctorate candidate in Media Art, Faculty of Society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sai's research focuses on game aesthetics,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Taiwan. Recent work ha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ideo games and art and exploring authorship and viewer behaviour in a digital society.


2008/10/08

2008雪梨雙年展

第十六屆雪梨雙年展, 展期近三個月, 42個國家180位藝術家參展, 7個展場, 為歷年規模最大。其中一個展場在cockatoo island, 用船免費接駁民眾到島上, 算是難得機會。見到策展單位是如何支持藝術家, 實在令人羨慕, 一個藝術家同時用100台speaker, 一個藝術家同時用七八台投影機, 都不是問題!! (展三個月耶)這次展覽也來了幾位大有來頭的作品, 例如杜象、John cage、包伊思、Bruce Nauman, 皆是當代藝術的重量級人物。

另外也有一些讓我喜愛的:

James Angus ,喜愛把物體旋轉壓縮



Gianni Colombo ,螢光線條在全黑空間,奇特感覺


Tim Lee ,一段一段分別錄製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再重組起來


Maurizio Cattelan ,真的馬作成標本懸吊起來


Francis Alys ,用九台攝影機重現同一事件


即便去了多次展場,到最後一天,仍然有新發現, 期待下次雙年展


2008/06/28

詭異平面藝術家:Naoto Hattori

Naoto Hattori
紐約 School of Visual Arts 取得 BFA 學位
他作品充滿詭異氣氛
這是"蒙娜麗莎的微笑"系列










官網有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