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6

[轉] 對論文引用率的一些看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56

by 中國理學教授黃玉源

-------------------------------------------
這裡主要想談在國際之間論文被引證的多少與論文的質量問題,在《科學中國人》記者對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主任、俄亥俄州立大學講座教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張曉東博士的采訪中,當記者問到關於評價研究的質量、水平以及影響方面問題時,他在介紹了有關受重視程度、引用情況、在學術理論方面的貢獻等之後,說:「關鍵是論文的質量和它的影響,而不是論文的數量。國內目前學術界做研究有為寫論文而驅動的現象,片面追求在SCI、EI 等刊物上的文章數量,這也是我們科研管理機制上應該及時改進的一個問題。擁有多少科研經費只是研究的准備工作,這些並不能代表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鑑定也不應當由SCI和EI論文的數量來作為依據,而是要由每一篇論文的創新點及其影響力來判斷。我們做科學研究的原動力應該是對學科的進展作出貢獻,最終達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目的。

記者:SCI和EI作為國際眾多學術期刊的索引,為什麼不適合於做我們評定研究水平的參照系呢?

張曉東:SCI和EI是出版商對各個學科的期刊和會議論文集的一個有選擇的匯總,並不能完全准確地反映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論文的質量只能由本學科的同行和專家來評定。SCI 所給出的影響因子是與該學科參與研究的人數成正比的。比如,生物科學領域擁有龐大的研究隊伍,其刊物的影響因子就會很高,相比之下,在計算機的一些很重要的研究領域,比如系統和組織結構,研究人數相對較少,但它的研究成果都會直接影響使用信息技術的各行各業。可是由於使用計算機的人並不引用這些論文,所以其影響因子也相對比其它自然科學領域的期刊小的多。」( 《科學中國人》,2006.(9) )

所以將一個國家的論文在國外被引證的多少作為指標來評價一個國家的論文的重要價值或質量等是不太恰當的。

一般英文的論文被引證的多於其他語言,但原因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將英語作為國語,或者將英文作為外語來學習。而法語、俄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華語等由於使用這些語言的國家少(不是指人數),所以這些語種的論文被作為參考文獻在各國之間進行引證的就明顯的少。但這些論文被其本國的學者引用的就多,也就是一些人說到的自引(不是狹義的:作者引自己以前發表的論文)。但這又說明或反映了什麼問題呢?基本上能說明以下這些問題:

1. 只會英語或只懂2~3種語言,即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不懂或不太掌握上述英語以外的語言作為國語或官方語言國家的語言造成,或一部分人在英語以外,再懂一種語言:法語等。所以其他國的語言不願苦讀、也難讀懂。2. 一些英文的刊物訂閱量大於其他語言的刊物. 所以也導致了英文的論文被國際范圍引用多一些,但原因還是英文許多國家的人易讀懂,而俄語、法語、日語等就成問題.。3. 以這些語言發表的論文質量不會在平均程度上低於用英語發表的論文。哪個能說法國人發表的法語的論文、日本人用日語、德國人用德語發表的論文就會水平低呢?(常被喜歡用的證據是這些語言的論文被引證的少於英語的刊物的論文。)如果是這些語言作為國語的國家的人用英語發表在英文的刊物就被引用多了,又說明了什麼呢?就是語言問題。因為是同樣的人在做同樣水平的工作。4. 那些英語為國語的專家們不太願意像中國人等國家的人那樣認真學習上述這些國家的語言,有點懶。所以用其他語言發表在其他國家的成果他們寧可不懂,不引。但並不意味著這些語言為國語或官方語言的國家的論文水平就可能梢劣一點。同樣是很強的。俄羅斯的科技在世界上也是很突出的,可是引用俄語的論文太少,因為讀懂其語言者太少。但其水平可以常說:很高!

科學研究成果是不分國界的,只要是世界認同的官方語言,就有知識產權,你在哪個國家用什麼語言發表其效力都是一樣的。也不管誰看懂沒有,誰注意到沒有,你在世界上已經擁有其發明、發現和新觀點提出的知識產權。都是對世界科學事業的貢獻。那些不願多讀他人文獻者,以後自誤是他的事情。

10多年前,中國幾乎近70%的院士(含學部委員)、著名的教授都從不在國外用英語登文章( 注意:這裡指英語,不是德語、俄語等;也不含國際會議;也不指一些畢業的學位論文格式;不少的院士在20年前是出過國,但研修,不考慮在國外登論文),因為沒有必要;他們的水平如何?很高,許多是泰斗級的,國際上都很關注和敬重他們。只是最近的10年多時間裡,從1、2所大學(大家應該知道是哪所)等刮起了SCI 風,把一個英文的索引的價值確實人為地擴大化了。使得這些院士和教授也不得不叫自己的弟子寫英文文章投國外吧,許多單位將有SCI論文作為博士生答辯的前提條件(顯然是學校之間為了攀比自己制定的土政策)。所以就變成了這些院士和教授最近的幾年也有SCI 收錄刊物范圍內的論文了。很有趣吧,這些都可以從這些院士和教授所發表的論文記錄中看到的,很清楚。請問:是那些弟子水平高於他們過去沒有過1篇SCI論文的導師嗎?不是!是因為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用英語寫了一篇論文,水平與他們導師過去用中文發表的許多論文一樣,甚至比其中的不少論文水平要低得多的一篇文章,被發表了。那就導師也有SCI 論文了唄,但其實這些導師心裡明白,他們是無所謂的,只是現在中國還在喜歡炒這個東西呀,那就也高興一點吧。

英文的SCI 和EI 等論文及其他的英文論文與上述以其他國家的語言發表的論文在水平和質量上不存在什麼差異,因為英文的許多SCI論文也相當差,中山大學的一位知名教授就在報紙上指出,許多也是「像垃圾」一樣的文章(即文章沒有多少新意的東西)。當然我們也認為SCI 收錄的刊物也同樣有較多好的論文,但與法語、俄語、日語、德語等語言的論文的水平是同樣的(這些不被SCI 收錄的刊物;可能有人會說,一些其他語言的刊物有的也進SCI的,但太少了,誰都知道,主要是英文的);或者可能會在少數國家的刊物內存在更好的論文的比例上可能會有些出入。

但是現在中國的期刊大部分都有英文摘要了,而國外有多個數據庫是收錄相當全面的各國的研究論文的,所以這些摘要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為何許多以英語以外語言為國語的國家用本國語言發表的論文因為有英文摘要,也如此的受到重視和尊敬,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中國不少的中文期刊,被國外訂閱,還有光盤版的。但由於是只有摘要是英文的,全文外國學者常細讀困難,所以也常導致引用率較低一些。但論文的影響和知識產權已經被國際認知。

最近我與10名外國專家,其中8名來自美國、1名印度的、一名為在泰國工作的瑞典人一起到野外考察珍稀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約10天,他們是來自美國和印度著名大學的教授、博士和美國農業部、國家自然科學研究院等的專家,其中有6名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專家,他們對文章登在什麼刊物、什麼語言和國家不看中,他們不懂中文,學了幾句:「你好!」、「桂林」、「很好吃」。曾接觸的幾名俄羅斯教授,他們英語也很一般,可能不」太感冒「吧。當然英語用於交流是很有用的。

我們在平時與國外學者的接觸中都了解到,他們覺得幾乎只有中國的許多學者才這樣重視這個SCI,還是那位中大的教授所說:「國外專家常說:『那個愚弄中國人的SCI』」。如果說,可能在中國登的英文的文章被外國學者的引用率也不太高。注意,在國外出的英文刊物訂閱量大,原因如上,而且他們的同行們也是相互自引的。 因此用哪種語言登文章都可以,如果寫好英文的,可以選擇在國外、也可選擇在國內登,能登就登便是,都行。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