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6

[轉] 最快樂的國家

【文╱劉佩修】
沒有成績單的「 第一名」 最快樂的國家-丹麥
有錢不穿LV、不想讓人知道開雙 B轎車,這樣的居民竟然快樂得成為世界之最。
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懷特(Adrian White)去年七月發布的「世界快樂地圖」報告(World Map of Happiness),丹麥在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列名快樂國家的榜首。


全世界最快樂的人,丹麥人!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丹麥地處北歐,氣候嚴寒,即使國土最南端,也在中國黑龍江以北。每年一月,日照僅僅五至六個小時,人們每天必須在零度以下的氣溫,摸黑出門,摸黑回家。
就是這麼奇怪,天寒地凍、欠缺天然資源的小國,卻創造出全球獨見的富裕快樂國,進而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國家」。這是所有國家的夢想,丹麥做到了。為什麼?我們遠赴千里,探詢丹麥兼顧快樂與競爭力的秘訣。


這裡,生病無懼。一位台灣母親為腦麻女兒移居丹麥
蘇珊娜(Susanne Shih)與寶莎.豪斯克夫(Birthe Halskov)的故事,正是如此。
有一對罹患腦性麻痺雙胞胎女兒的蘇珊娜,生長於台灣,卻選擇當丹麥人。
多年前,在台灣醫生建議,丹麥的福利制度較好的情況下,她離鄉背井移民到北國養孩子。儘管當時她與丹麥籍丈夫協議離婚,她還是如此決定。
到丹麥後,她並不孤單,整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支持她。她的孩子能免費寄放在福利機構,而且有三人輪班陪伴,若是要上學,政府還會出資請專人陪讀。
他們不讓孩子拖垮父母。
不僅如此,丹麥政府還出資六成供蘇珊娜買車,付錢讓她學開車、拿駕照,保養費、保險費也是政府負擔。 離開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我們轉到第二大城歐胡斯( Arhus)附近的一個古老小鎮。瀕臨海灣的小鎮,矗立著一棟十六世紀的市政廳,車子開在古老的石磚地上,發出窟隆、窟隆的聲音。

傍晚時刻,我們來到寶莎的家。七十歲、坐在輪椅上的她,在參加一場會議時突然中風,與死神拔河了兩個星期才甦醒。寶莎轉了兩次醫院、兩個月後才出院,期間一切的醫療費用、輪椅、家門口輪椅進出的金屬斜坡、浴室改裝,都是政府支付
政府派的護士,每天會到家裡六次照顧寶莎。醫療體系的良好照料,讓生病的她沒有喪失意志。寶莎的左腳腳踝剛剛裝好護套,希望這是擺脫輪椅的第一步。
她與先生庫特計畫,明年度到台灣和中國旅行。
他們家牆上掛著一幅巨幅地圖,庫特一一指出他們拜訪過的國家,足跡幾乎遍及全球,包括甘比亞、美國、巴里島、澳洲等地。

丹麥人喜歡說,從生到死,政府都照顧好了
丹麥的失業救濟制度,也讓人們得以有尊嚴的尋找下一份他們喜歡的工作。
丹麥人一旦失業,最高可領取原薪資八成的失業救濟金。
若半年內找不到適當工作,則可接受職業訓練,學費由政府全額支付。
在安全網之上,丹麥人民得以無慮的發展自我。二十出頭、擔任秘書工作的卡蜜拉(Camilla)自信的說:「在丹麥,人們可以選擇任何自己喜歡做的工作,而且絕對不會失敗。因為,
社會福利制度 會接住我們,丹麥的社福制度是世界上最棒的制度!」
在這國度,富人與弱勢的被尊重度,無二。因為,他們主張「人人平等」,這是他們核心的價值。

根據2006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丹麥貧富差距為世界第二,僅次於亞塞拜然,在已開發國家是全球最低。 丹麥基本上沒有窮人,一如《國家地理雜誌》所述:「因為每個丹麥人,都出生在同樣的起跑點上。」這具體落實在丹麥上述的社會福利與教育兩方面。 這裡,求學無憂。老人想學上網, 政府到府安裝教學

在教育方面,「高品質 、實用性佳、免費或是低價的學制, 幫助我們達到平等的目標。」丹麥副總理兼經濟部長本特.本特森(Bendt Bendtsen)接受專訪時指出。
貫徹平等精神,丹麥各級學校選模範生, 十二歲以下沒有成績單,老師與家長鼓勵孩子發展天賦 ,不鼓勵比較。
公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學費全免,不但如此,讀書還可以領錢。
十八歲以上學生可領生活津貼,金額多少視學生是否居住家裡而定。
如果不是住在家裡,一個月約可領新台幣 2萬 4千元。
萬聖節,兒童樂儀隊繞行 Tivoli 樂園。Tivoli 是丹麥文,意即「I Love You」,每年遊園人數逼近丹麥總人口。早在1814年,丹麥便規定七年國民義務教育,領先法、英、美。

十九世紀初,丹麥人民之父葛隆維倡導設立民眾高等學校,主張教育的精神是要創造「自由而平等之人」,不但廢除入學與畢業考試,也開放大門,讓全民皆可入學,學校的董事則由學生選舉產生。 一個國家的質感,不在於人民平均學歷,而在於人民對學習的熱情。

終身學習」 在這個國家不是口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丹麥平均每人借書率為世界第二高,而丹麥每百人寬頻使用率是OECD國家中第一。隨時讀書、學習對丹麥人而言,就像血液裡的DNA。
哥本哈根機場執行長尼爾斯(Niels Boserup)接受專訪時指出:「學習,是丹麥人快樂的秘密之一。」 可以終身學習,是因為學習沒有學費的障礙。在丹麥,即使讀私立學校,政府也補助 75%經費,因此在丹麥,進私立學校不是象徵貴族,而是去學習特殊才能,如藝術、體育。

如果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想學上網,可向政府申請到府教學,如果想裝設電腦,政府不但予以補助,更會盯著電腦公司到府安裝,直到老人能使用為止。
「原則上,我們擁有這麼多的(學習)機會,是『非常自然』的。」國會議員彥斯.隆德(Jens Christian Lund)說:「我們需要去上課,在這方面,你永不嫌老。」

這裡, 壯有所用。職業不分貴賤, 沒人後悔「入錯行」
台灣人重學歷不重知識,丹麥人重知識不重學歷 。」
前台灣駐丹麥代表許智偉說:「丹麥是真正的職業無貴賤,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從中自我實現。」
丹麥副總理為農校出身,部長不乏高中畢業者,但透過終身學習,他們同樣可以治國。
職業教育與學徒制,更是丹麥落實平等教育觀,讓人快樂做自己的另一個例子。
丹麥人相信不論士農工商,職業無貴賤之分 。
根據丹麥政府統計,丹麥學生受過義務教育後,有五成的繼續升學者選讀職校,
副總理本特強調:「每人都有權利,得到因材施教的教育,不僅是那些有天賦的人。」

與台灣大不同的是,丹麥的小學與中學,經常安排孩子參觀各種行業,讓他們有機會了解職業特性,選擇自己的最愛。
當農夫也好,當工匠也妥,這就是丹麥的價值體系。
走訪皇家哥本哈根瓷器(Royal Copenhagen)工廠,一百一十位工匠及二十四位與職業學校合作的學徒,拿著彩筆,聚精會神的塗上釉彩。這裡每件器皿釉彩,都由一位工匠獨立完成,完成後在器皿底座上簽字。該公司畫師平均工齡二十四年。皇家哥本哈根瓷器藝術指導索倫.尼爾森(Sren Nielsen)說:「很多來這裡的人厭倦讀書,但他們有很棒的藝術天分,這是最重要的。」
索倫在該公司工作了四十五年,他的兒子則是一位傳統木製櫃師傅,他為兒子的工作感到驕傲:「只要不只是用腦做事情,也用心做事情,我都一定支持他。」

因為職業平等, 孩子也有機會了解各行各業,使得這裡因為「入錯行」而不快樂的人大大減少。


1 則留言:

  1.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8978 "學北歐人過生活"..
    記得我們在書店翻閱這本書ㄉ時候.
    便讚嘆不已..
    現在看到這篇文章. 更感嘆台灣ㄉ落後.
    怎麼說ㄋ? 一切都是命阿!~
    這就是我們"大有為"ㄉ政府..
    人民當自強. >_<"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