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旅雜記
日期:2018/3/6-14
年後去了左岸一趟,沒喝咖啡,卻喝了黃則和花生湯,綿密柔順,熱的還打蛋花。行程為金門、廈門、泉州、漳州、龍岩,都在福建省內,一次玩了你的福建省跟我的福建省,十分划算。 瀏覽了金門幾個主要景點:莒光樓、翟山坑道、金門民俗文化村、清金門鎮總兵署、陳景蘭洋樓,而 [得月樓]附近建築群令我特別印象深刻,或許是現今中華民國 (自己講完都心虛) 領土中少數保存較完善的民國時期(1912-1949)洋樓。民國洋樓融合中式、東洋、西洋、南洋,獨樹一幟的美感風格,在台灣本島也為數不多。長久以來誤以為中國歷朝最沒審美觀的是民國時期,顯然我錯了,在此更正,是1949來台後的國民政府才對(蓋章)。
運氣好的 (先撇開被大霧滯台一天不說),在旅行期間,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新作《洸庭》也在金門展覽。他擅長的「負建築」概念,以最低限度的材料切割空間,呈現光、水、氣的流動。
廈門有條中山路,我們在此住了幾晚,北臨老城,西接碼頭,又有捷運與BRT,便利得很。這條路全由政府出資讓商家建築集體做美化工程,沒雜亂招牌,視覺呈現一體。拉皮一拉拉了 1.2 公里,全徒步區,霸氣外露。若把聽到的 liho 換成繃啾,閉上雙眼,再自行過濾些吐痰聲,彷彿以為身處法國波爾多了哩。
一聽說廈門大學有許多偶像劇都來此取景,像我這種有偶包的,當然經不起誘惑也要來拍個定裝照。
泉州出了個明朝收復台灣的鄭成功,也出了個清朝收復台灣的施琅。我爸媽皆為泉州人,算是鄭成功老鄉,說什麼我也要來個返鄉之旅。泉廈往返的動車,時速 200,半小時車程票價約台幣 110,5分鐘一班,大概就像是高鐵的速度加上捷運的頻率加上臺鐵的收費,除了買票時不小心,有個神秘的機率,會被站務人員責罵外(還好我沒有),實在沒什麼好挑剔了。我常幻想自己身上有本 3M 便利貼可隨時貼在對方額頭上,上頭寫著:「做個文明人」。遇上一個貼一個,啪!
若形容廈門如福建的台北,那泉州就如福建的台南,有深厚文化,傳統美食,敦樸民情。泉州自宋元時期便名列世界大港之一,為海上絲路起點,閩南文化發源地,並擁有多元宗教,佛、道、儒、景、明、伊斯蘭,短短一段涂門街,先是見到關雲長,走兩步又見孔仲尼,再來見不到的是阿拉,要什麼有什麼,像把費似的,all you can eat。例如漢傳佛教的開元寺,內有著名地標東西塔:鎮國塔、仁壽塔,建於唐朝至今 1300多年歷史,八角共五層,為中國現存最高雙石塔。
身為「舌尖上的福建」外景主持人,當然得克己盡職,從早吃到晚,堪稱職業基本功。加上台灣閩人多從泉漳兩地而來,食物味覺十分熟悉。牛肉羹、麵線糊、魚丸湯、燒肉粽、春捲,每樣小吃皆耳熟能詳,看似普通平常,入口卻又驚奇萬分。當我自負認為「這還能怎麼樣」時,卻一次又一次打破我刻板印象,原本在廈門感受的味蕾喜悅,在泉州又翻上了兩番,為吃貨一級戰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薑母鴨,與台灣湯煲作法不同,是雙鍋乾燒。全鴨入砂鍋加入調料薑片,滴水不加,由砂鍋外加鐵鍋二重加熱,鐵鍋中以粗沙粗鹽作為導熱介質,使砂鍋受熱均勻不焦鍋,鴨肉仍保水分。外皮鹹香酥脆,鴨肉筷夾即化,軟嫩如雞肉,前所未有的體驗。老泉州味兒,原來是這麼回事!
[鼓浪嶼],廈門外的一個小島,船行約 5 分鐘,外國人要去另個較遠的碼頭,船行約 20 分鐘。呃,沒錯,這時我又被算是外國人了(搔頭)。 清光緒年間,陸續有十多國在此建立領事館,洋風洋派的。同時,也保存民國時期的建築近千棟,原為一群東洋南洋經商鉅富,在此建蓋成群渡假豪宅別墅,爭奇鬥艷,可謂福建天龍國,放眼望去全是古蹟,大呼過癮。走在島上,常自以為演在色戒,忍不住想要把玩一下鴿子蛋。